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兒童肥胖恐併發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小兒科醫師教9招戰勝兒童肥胖

        根據教育部的調查, 2017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27.6% (男童31.3%及女童23.6%);國中生肥胖比率為29.5%(男生33.2%、女生25.3%)。雖然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兒童過重與肥胖比率攀升情形似乎有趨緩情形,但我國的兒童肥胖率與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相較來說,仍是最高。
        近兩年COVID-19疫情以來,孩子大幅減少戶外活動時間,甚至因為停課程或改為在家線上課而連最基本的學校體育課時間都沒有了,3C產品的課業外使用時間也大幅增加,許多孩子在這段時間體重都直線飆升。這樣的體重惡化趨勢在疫情更嚴重,尤其是學齡前幼兒與學齡孩童比起青少年更容易受影響。另外,如果原本就屬過重或肥胖的孩子比起原本正常體位的同儕受到的衝擊更大。體重的急速增加,可能使得肥胖相關合併症加速惡化。因此,在COVID-19防疫的期間,更是我們要注意孩子健康體位促進的關鍵時刻。

常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六到七成依然是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七到八成未來仍有成人肥胖的問題。
        兒童時期肥胖對於現在及未來成年期都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性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可以說是現代人文明病的根源。肥胖防治應著重於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要從孕產期便該注意,並延伸至整個生命週期。

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

        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雖會造成肥胖,但所占比率很低,大多數的肥胖都屬於「單純型肥胖」。
1.基因遺傳因素:如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
2.致胖環境

   (1)飲食內容: 含糖飲料(熱量與脂肪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2)飲食習慣:不吃早餐、外食(特別是速食)、吃太快、大份量、高熱量零食。
   (3)靜態活動:例如:看電視、打電玩。
   (4)睡眠不足:一位2.5歲到6歲兒童的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者的肥胖發生率為每天睡眠充足者的2.9倍。
   (5)壓力:孩童本身、父母或家庭壓力。
3.胎兒時期的影響
   (1)母親: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曝露於抽菸的環境。

   (2)胎兒:出生體重過輕或過重。
   (3)嬰兒期母乳或嬰兒配方奶哺餵也與肥胖有關。

維持健康體位之重要性

        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為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血壓上升,甚至血糖超標,其實這時候孩子身體可能已經受損一段時間。因此全家人儘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健康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同時「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與「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來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遠離兒童肥胖的健康危害。

【9招戰勝兒童肥胖】

1.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

2.不喝含糖飲料

3.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

4.減少外食

5.要吃早餐

6.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

7.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

8.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

文章轉自:兒童肥胖恐併發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小兒科醫師教9招戰勝兒童肥胖 | 華人健康網 (top1health.c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