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孩子熬夜讀書睡不飽,當心影響腦部前額葉大小

 犧牲睡眠來讀書會有效果嗎?挪威一項針對學生的睡眠情況與學業成績的研究中,共調查了7798位16-19歲青少年,結果發現上床睡覺時間、睡眠時數都與學業成績有關,上床睡覺時間越晚、睡眠時數越少的話,學業成績就會越低落。

華人文化一直以勤奮為勉,像是焚膏繼晷、懸樑刺骨......之類的成語,都是正面積極的,家長與老師也常用此來勉勵國高中生要努力讀書,將來才可以得狀元有出息。但這其實是好傻好天真,這麼做反而是在揠苗助長啊!

犧牲睡眠來讀書會有效果嗎?挪威一項針對學生的睡眠情況與學業成績的研究中,共調查了7798位16-19歲青少年,結果發現上床睡覺時間、睡眠時數都與學業成績有關,上床睡覺時間越晚、睡眠時數越少的話,學業成績就會越低落。

國健署2022年發布了「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當中的睡眠調查顯示:13-18歲的青少年普遍睡得偏少,且週末補眠的情況嚴重,平均會多睡兩小時。很多家長或許認為孩子上課日辛苦了,週末多睡一點是好的。然而也有研究顯示,週末補眠情況越嚴重者,學業成績也會較差。也就是說多數人所認為補眠是好的,但實際上卻是在挖東牆補西牆,反而對學業成績沒幫助,甚至會有負面影響。

孩子睡眠不足 前額葉腦子越小

睡眠習慣的影響除了顯示在學業成績外,跟大腦的發展也會有關係。有一份研究找了法國177位14歲的學子,以腦造影的方式測量他們大腦的灰質體積,來跟睡眠習慣比較看有沒有關聯。不看不打緊,一看吃一驚,有三個睡眠習慣與腦部大小有關:

1.週間的睡眠量與左上額葉區域(left superior and middle frontal gyrus)有關,睡眠量越多此區域越大。

2.週末起床時間與左前額葉和前扣帶迴皮質(left frontal medial orbital cortex and the left ACC)有關,越晚起床這些區域就越小。

3.週末上床時間與右腦前額葉很多區域有關,越晚上床睡覺這些區域就越小。

前額葉主要負責思考、決策與自我控制……等重要的高階功能,每個人都需要有良好的發展與大腦活動,才能讓日常生活穩定發展。從這個研究看來睡得越少前額葉的腦區就會越小,雖然這只是相關無法直接論證因果關係,不過還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睡眠不足的負面影響。

「週末」的起床跟上床時間有什麼意義呢?因為「週間」的睡眠時間基本上是被外在條件所限制住,起床時間基本上是根據上學時間,而上床時間除了本身的生理時鐘外,還會跟學校課業、人際需求有關。

這裡再次提醒了週末補眠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想一下,哪些人會在週末補眠的?當然是週間睡眠不足的人啊!如果平常都睡眠充足,週末也就不需要晚起。我兩個孩子的作息幾乎不會有差異,甚至有時會因為週末有出遊而早起呢!因此透過檢視「週末」補眠的情況來了解學生睡眠不足的情形,這點要請家長與老師們留意。

從這幾個研究結果可以知道,睡得少對孩子的發展與學業都是負面的,所以你說說,要求孩子勤奮讀書不要睡太多,是不是在揠苗助長呢?

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魔鬼隱藏在細節裡。

從參與者資料得知:這群參與研究的法國孩子在週間的平均可睡時間是8.8小時!8.8小時耶,台灣的國高中生可以睡這麼多嗎?幾年前我曾到某縣市的第一女子中學上過睡眠管理課,當時讓他們做睡眠紀錄發現,週間平均可睡時間大約只有6小時而已。是說國外可以睡8.8小時都在擔心腦子有沒有變小了,台灣少睡成這樣更應該要注意啊。

文章轉自:親子天下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179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兒童肥胖恐併發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小兒科醫師教9招戰勝兒童肥胖

        根據教育部的調查, 2017學年度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為27.6% (男童31.3%及女童23.6%);國中生肥胖比率為29.5%(男生33.2%、女生25.3%)。雖然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兒童過重與肥胖比率攀升情形似乎有趨緩情形,但我國的兒童肥胖率與鄰近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相較來說,仍是最高。
        近兩年COVID-19疫情以來,孩子大幅減少戶外活動時間,甚至因為停課程或改為在家線上課而連最基本的學校體育課時間都沒有了,3C產品的課業外使用時間也大幅增加,許多孩子在這段時間體重都直線飆升。這樣的體重惡化趨勢在疫情更嚴重,尤其是學齡前幼兒與學齡孩童比起青少年更容易受影響。另外,如果原本就屬過重或肥胖的孩子比起原本正常體位的同儕受到的衝擊更大。體重的急速增加,可能使得肥胖相關合併症加速惡化。因此,在COVID-19防疫的期間,更是我們要注意孩子健康體位促進的關鍵時刻。

常說小時候胖不是胖?

        醫學研究報告顯示,肥胖的小學生在長大成人後有六到七成依然是肥胖;至於肥胖的中學生更高達七到八成未來仍有成人肥胖的問題。
        兒童時期肥胖對於現在及未來成年期都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糖尿病及代謝性症候群的風險,對於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等系統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可以說是現代人文明病的根源。肥胖防治應著重於從兒童時期做起,甚至要從孕產期便該注意,並延伸至整個生命週期。

兒童肥胖與過重原因

        遺傳疾病或荷爾蒙失調雖會造成肥胖,但所占比率很低,大多數的肥胖都屬於「單純型肥胖」。
1.基因遺傳因素:如普瑞德威利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
2.致胖環境

   (1)飲食內容: 含糖飲料(熱量與脂肪攝取過多)、乳製品(或鈣)攝取不足、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2)飲食習慣:不吃早餐、外食(特別是速食)、吃太快、大份量、高熱量零食。
   (3)靜態活動:例如:看電視、打電玩。
   (4)睡眠不足:一位2.5歲到6歲兒童的研究發現,每天睡眠不足者的肥胖發生率為每天睡眠充足者的2.9倍。
   (5)壓力:孩童本身、父母或家庭壓力。
3.胎兒時期的影響
   (1)母親:母體孕前肥胖或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孕期營養不良、妊娠糖尿病、孕婦曝露於抽菸的環境。

   (2)胎兒:出生體重過輕或過重。
   (3)嬰兒期母乳或嬰兒配方奶哺餵也與肥胖有關。

維持健康體位之重要性

        雖然肥胖的併發症在兒童時期就會開始出現,但往往因為症狀不明顯而被忽略。許多家長是在學校健康檢查後才驚覺孩子的肝功能異常、血壓上升,甚至血糖超標,其實這時候孩子身體可能已經受損一段時間。因此全家人儘早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來維持健康體位,不僅是預防也是治療肥胖及其併發症的不二法門。同時「零食飲料不離口」、「手機平板不離手」與「運動習慣難起頭」是現代兒童生活的寫照,也是造成兒童肥胖的環境根本因素。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來建立全家人健康飲食與運動的生活習慣,並且持之以恆,才能遠離兒童肥胖的健康危害。

【9招戰勝兒童肥胖】

1.每日五份蔬菜與水果

2.不喝含糖飲料

3.減少高熱量飲食,例如飽和脂肪食品、洋芋片、糖果等

4.減少外食

5.要吃早餐

6.減少靜態活動,每日看電視、上網與打電玩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

7.依據孩子的年齡與喜好安排適合的身體活動及運動

8.每日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超過1小時

文章轉自:兒童肥胖恐併發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小兒科醫師教9招戰勝兒童肥胖 | 華人健康網 (top1health.com)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 讓未感染者疲憊、好blue!研究:青少年憂鬱和焦慮情況增一倍

 新冠肺炎疫情不光是造成身體健康的威脅,心理層面問題更是疫情後全球要關注的重大議題,特別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有多項研究發現,疫情期間由於社交和生活型態的中斷,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增加了一倍。董氏基金會提醒,當有壓力時,試著寫下來或說出來,有了自我覺察,就能適當調整解決,化壓力為助力。

「沒辦法和同學出門玩,覺得越來越疏遠」、「在家看新聞覺得恐慌」、「戴口罩一直長痘痘,有容貌焦慮」。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經2年多,民眾原有的生活、工作、學習模式被迫改變,家長、老師有發現兒童青少年出現像上述的抱怨內容嗎?除了健康上的防疫,是否關注過兒童青少年的情緒狀態?

一項發表於《大腦、行為和免疫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研究指出,即使是未受到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 )感染的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由於社交和生活型態的中斷,也可能會出現大腦發炎(此"發炎”指現代神經免疫學研究發現,壓力及精神疾病都可造成腦神經細胞的發炎反應),進而產生疲憊、注意力不集中和憂鬱等狀況,導致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另外,還有一份刊登於《JAMA Pediatrics》的研究指出: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與大流行前水平相比,青少年的憂鬱和焦慮增加了一倍。全球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憂鬱症狀,而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出現臨床上升高的焦慮症狀。

衛生福利部與董氏基金會合作製拍「防疫不防心-說出來,鬆口氣」影片,邀請備受青少年喜愛的全能藝人-黃子佼參與拍攝,片中青少年們分享了疫情期間受到的種種限制、改變,與朋友不能見面覺得疏遠;在家學習、課業壓力仍是很重;居家上網時間增加,生活作息日夜顛倒,容易與家人、父母有衝突;每天看一樣的新聞,混亂的訊息讓自己很焦慮、很煩等等。

黃子佼於片中分享用說出口或是寫下來的方式,覺察內心想法,有助於釐清自己焦慮的感受,並可上董氏基金會心情頻道聊天室,線上有專業的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提供建議,也有其他網友可在線上討論交流想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強調,國外已有研究證實,透過網路提供的治療方案能有效預防年輕人的焦慮和憂鬱;董氏基金會早於2004年設立的「心情頻道聊天室」,每週五晚間8:00-9:30開放,提供青少年在此平台紓發情緒、提出疑問,與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互動及討論,此平台具私密性、專業性同時有同伴交流支持的力量。

她提醒青少年壓力會反映在情緒與身體上,試著寫下來或說出來,當一一列出,會訝異自己已承受了這麼多。有了自我覺察,就能適當調整解決,化壓力為助力。

文章轉自: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4509737 台灣英文新聞

2022年3月25日 星期五

兒童、青少年活動量不足的問題與解方

依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臺灣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書」,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以及體適能表現不佳,只有四分之一達標。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調查有類似的發現,台灣有約八十五%的十一至十七歲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不足,後續衍生出體適能衰退、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健康問題,值得各界省思。

 以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身體活動量來說,五至十七歲兒童和青少年,平均每天應進行六十分鐘中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每週累積四百二十分鐘以上有趣且和身體發展有關的多元運動,如:舞蹈或運動遊戲。或是,每周至少應有三天的高強度有氧運動,以及增強肌肉和骨骼的活動,像是跳繩、快走。

究竟如何讓孩子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使身體活動量達標呢?首先,應採運動漸進負荷原則,意即,剛開始運動時,強度和持續時間要低,像是少量多餐的概念;一段時間適應後,再增加持續時間與強度,可以降低運動傷害與退出率。

再者,家長和學校老師的觀念要有所改變,近期許多跨國研究皆提到,身體活動可促進兒童與青少年的學業表現。所以,家長和老師應鼓勵孩子養成動態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參加運動團隊或社團、騎乘自行車或快走上下學、多走路、上樓爬樓梯等增加運動機會。家長亦應限制自己使用3C設備的時間,親子一同培養運動習慣。有時孩子難免會有玩心,就不妨以互動式電玩,取代久坐型。

過去普遍認為運動需要特別撥出一段時間,現在的觀念是若無法一次完成,可把握零碎的時間,採取多次運動來累積持續時間(量),存入「健康存摺」。所以,如果每天能夠多次、分時段參與運動而累積建議的運動量,亦可達成提升體適能和健康促進的效果。

最後,因兒童和青少年的專注時間較短,家長在規劃運動時可選擇反覆性、短時間的動態活動,而不是複雜性、有規則的。活動內容應富有趣味性、互動性和變化性,更能讓他們享受運動樂趣。例如,年紀較小的孩童應選擇遊戲性的動態活動,避免太重視規則或結構性高的運動項目,讓小朋友在遊戲的樂趣裡,持續地享受運動樂趣,無形中增加身體活動量。

轉自:自由廣場》兒童、青少年活動量不足的問題與解方 - 自由評論網 (ltn.com.tw)

(作者:中興大學教授兼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教授;中興大學教授兼臺灣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學會理事長)

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

美研究:青少年睡眠不足 每年多吃4.5公斤糖

 青少年的身體處於成長階段,充足睡眠尤為重要。外媒《每日科學》報導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睡眠不足除了體重會增加外,罹患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也增加。主因是睡眠不足飲食習慣會變差,甚至每天會多攝取12公克的糖,相當於1年4.3公斤。


該報導指出,美國兒科學會的數據發現,73%的高中生每晚的睡眠時間少於建議的8到10小時。而過去研究也曾發現青少年睡眠不足與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學習成績差和行為問題有關。而美國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最新研究則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青少年攝取更多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的風險,並發表在醫學雜誌《SLEEP》上。


楊百翰大學臨床和發展心理學教授Kara Duraccio表示,該研究分析93名青少年分別在一週內每晚僅睡6個半小時與9個小時,並計錄其所吃食物的熱量、營養素、食物類型和血糖等項目進行分析。

Duraccio表示,睡眠時間短的青少年需要吃更多能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像是含糖飲料、高碳水化合物的零食。且一整天所攝取的蔬果也較健康睡眠的青少年少。

Duraccio說明,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並不會吃得更多,且消耗的能量與其它人相同,但疲倦的青少年才會尋找快速爆發的能量,讓他們能撐到晚上可以睡覺的時間。所以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每天會多攝入12克糖。若是因上課日課業繁重,導致睡眠時間短,則一年上課日200天,就會多攝取約2.4公斤的糖。若非課業因素導致睡眠短,則一年會多吃下4.5公斤的糖。

Duraccio認為,青少年很難保持健康的睡眠時間表,因為青少年忙於繁重的功課,與大量的課外活動造成晚睡,再加上上學時間較早,而養成短睡眠的模式。

Duraccio提醒,當我們有一個很長的待辦事項清單時,睡覺應該被列為第一件事,因為睡覺是大家最容易忘記的事。並且要正確認知「足夠的睡眠,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率的完待其它待辦事項」。

文章轉自:健康網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06308

2022年1月6日 星期四

全球「過重兒」將超越「過輕兒」,為何這兩大洲胖兒童最多?

 過去人們擔心,世界上有很多瘦小的孩子營養不良或成長遲緩。今年起,人們要擔心的是,過重的孩子比過輕的孩子還要多,而且主要來自亞洲與非洲!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孩子的體重?

跨入2022年,當人們互道「保重」、「珍重」時,全球孩子的體重也進入新階段。過重的孩子,將比過輕的孩子還要多!

事實上,早在2017年,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就已經刊登報告預言,在2022年,過重的人數將超越過輕的人數。過輕的孩子正在逐年減少,過重的孩子卻愈來愈多。從1975年到2016年,全球5-19歲的兒童與青少年中,過重的女孩從500萬人增加到5000萬人,男孩則從600萬人增加到7400萬人。這篇文章還指出,兒少過重的狀況主要會在大洋洲、美國與一部分的中東與北非,主因則是文化環境的影響。

然而,當2022年來到時,情況卻超乎人們的預期。根據《經濟學人》報導,當今過重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人們以為吃很多高油脂、高熱量速食的西方兒童為主。事實上,五歲以下的過重兒,有48%在亞洲、27%在非洲,而且在某些區域,過重的人數比過輕的人數要高出二到四倍。

這也超越了人們想像中,體重與貧富、國家發展間的關係。

在富國,過重的孩子其實集中在貧困、而不是衣食無虞的家庭。在窮國,則是中產階級家庭孩子們的體重隨著家庭收入攀升,進入過重區;另一方面,貧困族群中,更有許多社區、家庭內,同時面臨營養不良與過重的雙重疾病問題。

疫情下關在家,加重健康問題

而近兩年的疫情,更加重了這樣的趨勢。

首先是很多孩子被關在家裡,無法出門活動。在西班牙,有整整六個星期不能出門;在武漢,則封城76天;在菲律賓,小孩更被禁止走出家門超過一年。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提醒人們轉念。過去大家以為,體重過重是個人的飲食與體重控制不良的問題,但未來,應該把這視為疾病,積極得面對與採取行動「治療」。

這對年輕一代更為重要。因為過重可能帶來其他的疾病與健康問題,甚至縮短生命。及早發現與緩解這些問題,我們的下一代才有更好的機會能享受健康、快樂與長壽的人生。

文章轉自:親子天下

全球「過重兒」將超越「過輕兒」,這兩大洲胖兒童最多|親子天下 (parenting.com.tw)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美國睡眠醫學會:青春期正常該「晚睡晚起」!睡眠專科醫師教青少年「照光」調作息 美國睡眠醫學會:青春期正常該「晚睡晚起」!睡眠專科醫師教青少年「照光」調作息 - Heho親子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39600

 每次看到青少年在上課時一臉昏昏欲睡的樣子,很多家長就可能忍不住大罵「誰叫你昨天這麼晚睡,早上起不來了吧!」但其實對於青少年來說,在白天的時候昏昏欲睡,可能才是一個正常的狀態。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醫師呂立就說,其實根據研究發現,青少年正常來說應該是「晚睡晚起」,因為褪黑激素的分泌比較晚,所以青少年在正常的睡覺時間,本來就會「睡不著」;所以「早睡早起」生活作息,整體應該再晚 1 個小時,比較能符合青少年時期的內分泌改變,「現在對他們來說太辛苦了!」 也因為這樣,有些青少年的睡眠品質反而變得比較不好,根據台灣兒童福利聯盟 2019 年的「台灣學生睡眠即使用提神飲料調查報告」,全台國高中職生每天大約只有睡 6.9 小時,而且年紀越大的學生睡眠時間越少,高中職生平均比國中生又少睡了 0.8 小時。

美國睡眠醫學會:青春期正常該「晚睡晚起」?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資料顯示,在青春期期間(12~18 歲),身體內部的「晝夜節律」生理時鐘會發生自然變化,導致大多數青少年的生物本能會更傾向「深夜就寢」,白天的上課時間反而可能會對這套人體系統產生衝擊。 「昏昏欲睡的青少年,在學校中的表現可能更容易分心,並且記憶的速度也較慢。睡眠時間少於建議的小時數,也與注意力、行為和學習問題有關。」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eens who are sleep deprived may be more easily distracted and recall information more slowly. Sleeping fewer than the recommended hours also is associated with attention, behavior and learning problems.) 「這可以說是自然的天性。」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醫師莊立邦說,其實更精確一點來說,青少年的晝夜節律不是「晚睡晚起」,而是「週期大於 24 小時」,所以每一天都會比昨天更晚入睡、更晚起來;「我也有遇過必須到 3、4 點才睡著,要中午才醒得過來的高中生。」 莊立邦說,當然「晚睡晚起」比較符合大多數青少年的內分泌,但其實這是可以調整的,「規律的作息還是對身體最好的方式」,所以睡足該有的時間、給予青少年一定的規律作息,才能真正解決睡眠品質不良的問題。 睡眠專科醫師:照光治療調整正確作息時間! 而呂立也表示,要改變大多數人的作息其實是不容易的,雖然他覺得青少年的作息晚 1 小時、例如改成 8 點半上課會更好,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睡足時間,而不是幾點睡覺。現在的問題是,青少年沒辦法睡到兒科醫學會建議的每天 8~10 小時睡眠時間,所以調整作息是非常必要的。」

莊立邦則說,青少年因為腦部發育還沒完全,本來就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睡眠,至少也要到 7 小時以上,連 7 小時都不到就真的太少了。 至於如何幫助青少年回到正常作息,莊立邦說,可以用光照治療、節律調整的辦法,來幫助青少年回到正常的作息。 光照治療 利用外界的光線經由瞳孔、視網膜,到腦部下視丘的神經核,來調整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調整生理的晝夜節律。 通常會建議程度比較輕微的人多照「太陽光」,但太陽光的強度每天不太一致,如果在陰天、雨天時,光線可能並不足夠,這時候會需要使用光照儀來幫助改變作息。在睡眠中心使用的光照儀,波長通常約 2500 ~ 10000 lux,距離眼睛約 30 ~ 90 公分為佳。 如果習慣晚睡晚起的人,可以在清晨照光,讓大腦誤以為早已天亮,使得晝夜節律往前調整。 另一個作法則是用「節律調整」,比如原本可能晚睡晚起的人,可以讓他「更晚睡」,莊立邦舉例,像那位 3~4 點睡的青少年,可以讓他「乾脆不要睡」,一直堅持到晚上正常睡覺的時間再睡,睡到隔天正常的時間起床。這樣進行 2~3 週之後,慢慢身體就會自己回到正常的節律了。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做法,通常都還是需要睡眠專科醫師的評估,或許他本身還有其他的睡眠問題需要解決,評估之後可以比較清楚,而且也可以在最不干擾他原本作息的情況下,設計出最適合他的方法。」莊立邦說。

轉自:美國睡眠醫學會:青春期正常該「晚睡晚起」!睡眠專科醫師教青少年「照光」調作息 - Heho親子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39600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大腸癌被你喝出來!一天2杯飲料,18歲後是大腸癌候選人

我們都知道含糖飲料對身體有害,尤其是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都有極大關連。近日更有研究表示,青少年時期每天只是多喝一杯含糖飲料,日後罹患早發性腸癌的風險就將增加32%!

大腸癌雖然為全國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以年齡層來看,年輕族群的發病率相對低於中高年齡層,不過根據先前荷蘭和法國個別的研究,均指出有越來越多的50歲以下青壯年被確診的案例,即使年輕族群的總病例數尚未高過中老年族群,但兩篇研究均強調,介於20歲到29歲的年齡範圍的發病率,有逐漸攀升的跡象;尤其每當一有年輕藝人或公眾人物等確診罹癌,更能夠引起話題。

青春期階段一日兩杯 埋下腸癌地雷



飲用含糖飲不止是催化慢性疾病,根據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科學系外科和醫學副教授曹寅表示,在13~18歲成長期階段的女性,每天只要多喝一杯含糖飲料,成年後罹患早發性腸癌的風險就會高出32%。至於在成年後,一天喝超過2份飲料與一周喝不到1份含糖飲料的女性相比,前者被診斷早發性腸癌的機率高出2倍以上。 
該研究追蹤分析了《Nurses' Health Study II》1991年到2015年間計11萬多的人口追蹤研究,並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有109例腸癌確診案例,即使案例數字不多,但還是證實了含糖飲料在各種健康危害中,還包含有致癌的可能性。
不過同一研究的小發現,即使研究還未有更深入的發展,研究人員仍提出建議,可以多選擇沒有加糖的黑咖啡跟牛奶,可稍微避免腸癌的風險。

年輕消費者最愛!



含糖飲料總是跟代謝異常、三高等兜上關聯,而這類商品的消費者主力又多是年輕族群。根據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曾針對「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的資料顯示,過去十幾年,青少年每天攝取咖啡和茶的量成長了75%,其中,每天會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的青少年則有25%。

想喝飲料可以這樣挑



夏日炎炎,如果真的想喝飲料解饞,是否有些參考原則?營養師楊哲雄也曾撰文指出,挑選飲料的條件首重低熱量、低糖、無糖;建議民眾在超商採買時,可了解食品營養標示,找沒有添加精緻糖類的飲品;此外,楊哲雄營養師也推薦,高纖維的豆漿蠻適合作為日常想喝飲料時的選擇。
營養學博士吳映蓉的著作《瘦不了的錯誤》中則建議,如果還是想喝手搖杯,為了兼顧減肥與健康,飲料應選擇無糖為主,或是從半糖慢慢往無糖過渡,並且不要再加入珍珠等澱粉配料,以免熱量增加。此外,若是喜歡喝奶茶,則應盡量選擇加鮮奶的品項,才能避免奶精額外的熱量與脂肪。

文章來源:https://www.edh.tw/article/27833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黃金青春期孩子吃對了嗎? 營養師列「三大關鍵」

防疫期間,想要孩子頭好壯壯,營養是家長最重視也是最不容忽視的。但哪些才是對孩子正確的營養攝取方式?營養師分享,主食點心這樣吃,把握黃金青春期,補充孩子足夠得營養與熱量。

營養師余朱青在臉書粉專「余朱青 Julie 營養師」發文分享,孩子青春期時劇烈的生理發育,使得身體對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大幅增加;為了增加骨骼肌肉因應成長的需求,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是一生中最高的階段。處於生長期的青少年每日熱量需求,以男性約2400-2800大卡、女性約2050-2350大卡,因孩子在長大人,建議一日三餐之外,還可搭配點心與宵夜,比較容易攝取足夠營養與熱量。

●普遍精緻糖攝取過多

應避免精緻糖如手搖飲、超商含糖飲品、糕點麵包,多攝取原型食物五穀雜糧根莖類。

●女性開始月經來潮,普遍缺鐵

正餐選擇紅肉(如牛、豬)、原型內臟類(避免豬血糕等加工食品)、蛤蜊、章魚等,含有豐富礦物質。

●咖啡因阻擋鈣質與維生素C吸收

以鮮奶取代咖啡、茶飲、可樂,補充缺乏的鈣質。

余朱青提醒,青少年對蛋白質的需求比成年人多,而台灣的飲食習慣普遍有蛋白質不足的問題,應特別注意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喔!

文章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04321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居家辦公的親子相處

 突如其來孩子停課、又得居家辦公的生活,快要把你搞瘋了嗎?

早上醒來時告訴自己可以的,但起床後與孩子宅在家不到一小時的你只想落淚與崩潰。

沒關係,快跟著我們一起來,一起試試看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疫情、討論情緒,

還有如何與孩子一起有意思的殺時間吧!

1. 陪伴孩子安心PEACE五步驟https://reurl.cc/qggX80

 

2. 具體可以怎麼做:

  • 跟孩子談疫情、跟孩子談情緒

  1. 兒福聯盟:我的保健畫冊 https://reurl.cc/LbbDd9
  2. 如何與孩子談最近的變化https://reurl.cc/6aakDy
  3. 給家長的疫情期間指引https://reurl.cc/Gmmv4G
  4. 在家玩情緒:繪本推薦https://reurl.cc/j88pvM
  5. 給小孩的呼吸放鬆練習(音檔)https://goo.gl/ylyAOH

 

  • 居家跟孩子時間安排

 

3. 相關資源與經驗分享


文章轉自:https://www.ntuh.gov.tw/CPC/Fpage.action?muid=5766&fid=6257 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青少年久坐不動 憂鬱纏身風險高

 以往文獻證實,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盛行率高於其他年齡層。據估計,處於青春期的個體有20%至40%會出現憂鬱症狀,若在該階段就得憂鬱症,成年復發或轉為慢性病的機率相當高,嚴重影響社會職業功能。

2到4成青少年有憂鬱症狀

最近一份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精神病學》(Lancet Psychiatry)的報告指出,久坐會提高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強調任何形式的運動皆能促進心理健康。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病學專家約瑟夫.海耶斯(Joseph Hayes)教授主持,他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者合作,針對一項大規模調查所獲資料進行整理。

這項調查的樣本總數共4257人,從他們一出生就參與。當年滿12、14與16歲時,在至少3天的時間裡,所有人需配戴10小時以上的加速感測器,藉以記錄平時的運動狀況。18歲時,安排問卷訪談,評估有無憂鬱症狀和嚴重程度。

統計發現,活動量多寡和憂鬱症的患病風險呈現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分析顯示,在12、14與16歲時,每天多坐1小時,18歲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分別會增加11.1%、8%和10.5%。如果12至16歲期間總是久坐的話,風險則是增加28.2%。

反之,在12、14與16歲時,每天增加1小時的輕度運動,18歲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分別會降低9.6%、7.8%與11.1%。即使考量父母社經地位等外擾因子的影響,所得依然不變。

運動有助對抗憂鬱症

研究者表示,以往類似研究多依賴參與者的回憶,易有失真的問題。而加速感測器的使用提供比過去更可靠的數據,相對之下也讓結果較具說服力,也就是運動確實有助對抗青少年憂鬱症。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行動裝置普及,現今青少年久坐時間大幅上升。或許要求他們從事費力的運動並不容易,但可鼓勵他們幫忙作家事、勤走路或適時起身伸展肢體,而學校教學多融入動態的課程,只要能讓孩子動起來,有助於遠離憂鬱症。

文章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375103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Covid-19疫情關在家 醫師教你保持孩子正常睡眠

 

Covid-19爆發期間的兒童及童青少年睡眠模式的改變和障礙以及因應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 2019 年冠狀病毒病 (COVID-19) 的爆發視為全球大流行。因第3級封鎖還涉及學校、兒童和青少年被限制在家中很長一段時間,學生只允許在線上上課,儘管這些措施和努力可以減少疫情傳染,及醫療保健系統的壓力,但是因為在一個長期的家庭監禁可能影響身心健康及造成更多身心疾病的爆發,對於青少年及兒童的影響又更不容小視。

疫情關在家 兒童和青少年睡眠障礙增

眾所周知,睡眠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是非常重要。居家隔離、封鎖及限制均會減少身體活動和減少暴露在日光下的機會,以及社會孤立可能會增加壓力水平。這些變化每天都會影響兒童及童青少年活動以及睡眠/覺醒模式和晝夜節律並可能會出現更多睡眠問題,且隔離可能導致久坐行為,增加食物的消耗和體重增加。此外,睡眠障礙的出現可能也與壓力的增加有關,因為可能家庭財務狀況的變化、親子間衝突增加、健康問題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居家隔離導致不受約束睡眠時間表,長時間的電腦螢幕暴露,有限的戶外活動和減少同伴互動,均可能導致不健康的壓力和焦慮的增加,直接與間接造成兒童和青少年的睡眠障礙增加。

在意大利有幾項關於居家隔離期間睡眠變化的研究,他們收集了年齡3-18歲 4314 名受試者組成:2217 名男生(50.4%)和 2097 名女生(49.6%)。並發現所有年齡段的孩子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都有顯著延遲。在封鎖期間年齡較大的兒童電腦使用時間(不包括在線上課程)明顯增加。年輕群體的睡眠障礙的患病率增加(如入睡困難、睡前焦慮、夜醒、噩夢和睡驚)。可見COVID-19 對孩童的睡眠品質及睡眠節律產生了很大影響。

如何讓孩子睡眠正常?

在 COVID-19 的這段時間裡,如何讓孩子的睡眠保持正常?這裡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您的孩子克服就寢時間的挑戰。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但請盡量讓您的孩子保持正常睡眠,每天準時睡覺準時起床,規律生活可能會讓這一切變得輕鬆容易一些。

● 考慮給予睡前的關懷與支持: 在晚上入睡時,您的孩子可能會感受到這些困難時期的焦慮,並要求比平時更多的幫助。如果您的孩子在晚上開始需要更多您的陪伴才能入睡,或者不斷提出許多額外要求,則可考慮給予睡前的關懷保證與支持。

你可能會遇到的睡前挑戰 : 

●睡前挑戰#1:您的孩子希望您在晚上和他們一起躺在床上,或者要求您給他們更長時間的背部按摩,牽手直到他們入睡或睡在您的床上。….. 解決方案:可以教導孩子們使用”睡眠輔助物”,最好是這些睡眠輔助物是獨立類型的,比如依偎在泰迪熊或特殊毯子上,看書聽故事或音樂直到昏昏欲睡。同時要鼓勵孩子們在晚上更獨立地入睡。如果您的孩子有特別困難入睡的時候,您也可以在他們躺床安頓下來時坐在門口看自己的書稍微陪他們。 

●睡前挑戰#2:當您的孩子焦慮時,您的孩子想在晚上在床上與您談論他們的擔憂。….解決方案:嘗試“煩惱罐子”和“煩惱時間”,並在白天使用。當然,您會想提供時間來談論您孩子的擔憂,但在睡前在他們的床上這樣做並不是一個好主意。盡量不要將焦慮的想法和艱難的談話與您孩子睡覺和放鬆的地方聯結起來。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在非睡眠時在另一個房間進行這些談話。為了在白天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請嘗試兩個非常有用的概念:“擔憂罐”(一個用來收集孩子們寫下擔憂的紙片的罐子)和“擔憂時間”(每天留出半小時的時間來探索煩惱)。擔心罐子和擔心時間可以幫助防止孩子每天花太多時間專注於他們的恐懼,並且可以幫助您的孩子的床和臥室只與正面及放鬆的事情相關聯。

●睡前挑戰#3:當睡前例行程序應該結束時,您的孩子會提出很多額外的要求….. 解決辦法:試試”睡前謝幕的小卡片”。 睡前謝幕的小卡片是一種設置就寢時間限制的好方法,這種方式仍然讓孩子覺得他們有一定的控制權,但可以防止您批准過多的請求,以免您的孩子失去寶貴的睡眠。

疫情期間,您和您的孩子一定要睡個好覺,才有健康身體,打敗病毒!

文章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72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部主任黃玉書醫師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和爸媽吵架是不孝嗎?心理學家剖析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內心小劇場

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研究

親子衝突是眾多臺灣家庭的困擾。為人父母,你曾經覺得「都是為了孩子好」,最後卻不歡而散嗎?身為青少年,又是否會因為害怕「不孝」的壓力,與爸媽爭執時選擇消極逃避,從未好好訴說自己的想法?「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葉光輝研究員,他長期投入華人親子衝突歷程、孝道研究,指出衝突其實具有正面意義,若能將危機視為轉機,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也是開啟雙方對話的第一步。

親子關係好不好,爸媽、孩子想得不一樣!

「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樣互動嗎?」葉光輝曾在大學課堂這麼問,舉手的學生寥寥可數。
三十幾年前,葉光輝擔任「張老師中心」督導時便觀察到,親子衝突是許多臺灣家庭的共同困擾。他從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小孩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經常天差地遠:爸媽認為自己和孩子親密無間,事實上,子女那頭卻有說不完的抱怨。
當中突顯的,正是華人傳統價值觀產生的矛盾。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臺灣老人家則愛說「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回嘴是「沒大沒小」,隱忍才「不傷和氣」。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壓力下也可能壓抑自我,不敢正面溝通,累積無盡埋怨。而爸媽想著「我是為你好」,日日忙進忙出,最後卻被指責為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自然也是滿腹委屈。
葉光輝提到,華人文化重視家庭、偏向集體主義,「孝道」與「和諧」是當中兩大關鍵元素,但若缺乏對等溝通,往往也會埋下親子衝突的種子。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敵

與父母、孩子吵架讓人心煩意亂,但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比你想得更嚴重!
2013 年葉光輝團隊研究發現,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情緒,會造成青少年各項問題行為,而且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行為。常見的負面情緒有:

威脅感:多數父母掌控青少年的生活資源,若爸媽常在爭執中採用撂狠話、嚴厲懲罰等手段,如「你再這樣試試看」、「以後休想拿到零用錢」,在權力不對等下可能讓孩子產生威脅感,陷入焦慮不安。

自責感:「我做這些還不是為了你!」「這麼辛苦賺錢養你,結果你這樣對我!」傳統孝道的壓力、父母不自覺的情緒勒索,會讓青少年萌生強烈愧疚,過度的自責感容易導致青少年的退縮行為、自我孤立。

暴怒感:青少年階段是情緒的暴風時期,如果孩子認為錯不在己、自尊受到打擊,在無法調節控制下,可能產生暴怒感,轉而用攻擊行為宣洩內心的失控抓狂。

怨恨感:怨恨感影響最大!當青少年長期感到委屈、冤枉、被不公平對待,或因為處處受到父母管轄、想爭取又無果,可能忿忿不平,最後選擇壓抑自己而萌生怨恨感。研究發現,怨恨感會導致最多負面行為,包括不良身心症狀、退縮、攻擊及違規等各種偏差行為。

衝突都是負面的嗎?危機也能是轉機!

找到青少年不同問題行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機會尋求解決之道,聽起來是親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葉光輝卻停下腳步,「過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衝突的傷害、怎麼避開衝突,但日常生活裡家人間發生衝突其實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問題:衝突只會導致問題行為嗎?衝突難道都只是負面的嗎?
「衝突之所以會有不良影響,是因為當我們停留在負面情緒裡,陷入不斷『反芻』而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能量『處理衝突』。」葉光輝點出關鍵原因。

換言之,衝突未必是破壞關係、造成親子壓力的兇手。負面情緒才是關鍵催化劑!假若沒有負面情緒「火上澆油」,衝突未必會帶來大傷害。

於是,葉光輝將問題意識從「如何避免衝突」轉向「如何面對及處理衝突」,進一步探討在衝突發生後,如何降低負面情緒的爆發。他花了兩年重新建立理論系統,找出了如何讓衝突事件不導向負面傷害的兩大關鍵。

正面看待衝突:吵架雖然討厭但有用!

首先是:個人如何看待衝突。
葉光輝解釋,吵架爭執有時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價值觀不同、意見不一,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然而,在以和為貴的文化標準下,衝突便成了「關係破壞者」,當我們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待衝突,就容易將其視為壓力來源。一有意見不合就感覺自己被打壓、被否定,萌生負面情緒。
因此,葉光輝提出「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概念,也就是個人是否能看見衝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義。
簡單來說,如果個人能正向的看待衝突,把衝突當成對話的機會,也就更容易緩解負面情緒。
這個認知扭轉了衝突的意義。在功能性評估下,危機也能是轉機,「吵架」其實是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

適當表達:忍耐、沉澱反思後再溝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態也不能解決衝突。畢竟,再怎麼樂觀積極地看待爭執,爭執當下難免心煩意亂、憤怒難過。
因此第二個關鍵是:情緒產生後,個人如何排解負面情緒,之後又如何面對問題。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調控策略」。
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兼具歷程性與華人情緒觀的「適當表達策略」,是青少年處理親子衝突的好對策。
什麼是適當表達策略?具體來說,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緒表達」三個階段。
衝突爆發之際,爸媽與孩子都會感到憤怒或難過,在情緒高漲下,雙方很難達成共識。情急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傷人傷己的雙面刃,這時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緒、暫時離開,彼此各退一步,也讓自己冷靜下來。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壓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進入下一階段。情緒慢慢冷靜後,嘗試抽離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為什麼媽媽總愛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爸爸都不相信我?」試著用第三人、觀察者的角度跳開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反應?(一聽到某個關鍵字就跳腳?特別討厭和誰比較……?)這些是不是和過去的互動經驗有關?透過體察情緒、自我省思釐清情緒的根源,有助於理解自己與爸媽的感受。
最後,不要放棄溝通!選擇適當時機,例如雙方心情好或閒暇放鬆時,主動向父母表達感受,談談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爸媽的情緒,重新開啟對話。
葉光輝分析,過往西方的情緒調控研究多半強調單一策略的優劣,例如,比起強忍情緒,轉移注意比較能緩解負面情緒等。
但適當表達策略是「集合體」,也就是採用多重策略、循序漸進,呈現情緒調控的「歷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幫助實踐下一個策略!表達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獨處,情緒調控並不是獨立運作。
這個思維轉向,也正是情緒研究跳脫西方傳統心理學的洞見。

數據調查:採用哪種策略,親子關係最佳?

有了理論作基礎,葉光輝也進一步從實證研究確認,不同的表達策略,真的會影響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和個人幸福感嗎?
葉光輝與臺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澤等人的研究團隊,以臺灣北部兩所學校高一生為受試對象,共 761 名樣本進行實徵分析。研究依照情緒調控策略量表,區分出三種青少年面對衝突的反應策略:壓抑、重新評估、適當表達。
「壓抑」偏向忍耐隱藏,好比用掩藏感受來控制情緒、生氣或傷心時不顯露出來。「重新評估」則像是轉移焦點,想一些好的事情讓心情好轉,或是改變想法(爸媽也是為我好、不參加營隊也沒什麼關係)讓自己不再那麼生氣、難過。「適當表達」策略,是經過情緒、思考轉換的歷程,再進行持續溝通,包括選擇適當時機表達感受、主動讓父母了解我的情緒。

結果如何?
在親子關係上,採取「適當表達」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關係最好,其次為「重新評估」,最差則是「壓抑」。在個人的身心適應度,「適當表達」、「重新評估」差異不大,「壓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覺最差。
總結來看,適當表達型的青少年,個人身心狀態、親子關係都比較好。
從質性訪談也發現,適當表達策略除了有助於理解雙方立場、訓練解決衝突的能力,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也更緊密。

華人親子衝突如何解?先別怕吵架!

綜觀東、西方文化差異,葉光輝分析,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面對衝突時習慣直球對決。相較之下,華人社會的目標則是集體主義,關係優先於個人,傾向用全觀式思維(holistic thinking)看待衝突,以「大局」、維持外在世界的和諧為重,因此常會用「忍」來因應,忍耐情緒、也忍耐對彼此的不滿,避免爭執。
「但是,避免衝突是糟糕的和諧。」葉光輝強調,純粹的忍耐僅是消極逃避、「同而不和」,表面虛假的和諧其實無濟於事。
那要怎麼達到「合而不同」的境界?
一方面,不需害怕衝突,試著看見衝突的正面意義,將危機化為轉機,這也是功能性衝突評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確的」運用忍耐策略。
華人所熟悉的忍,固然可以在衝突當下緩解彼此的情緒,但葉光輝指出,這應該只是暫時性、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在情緒冷卻後,尋找適當時機溝通。「先忍耐、後溝通」是適當表達策略的核心精神,不管父母或子女皆適用。
溝通需要同理,嘗試看見彼此的狀態與需求,並給予相應的回饋。長年研究親子關係,葉光輝溫和地提醒父母與青少年:
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關係導向」,因為關係一旦被破壞,要再重新建立就得花很大很大的力氣。

文章來源: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arent-adolescent-conflict-emotion-refinement/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青少年飲酒損學習力 嚴重恐終身成癮

黃先生自18歲起便常跟三五好友歡聚飲酒,喝到爛醉才回家,出社會工作後,更是離不開酒精,一天沒喝酒,就覺得渾身不對勁。41歲時,他酒癮更嚴重,每天起床就要先喝一杯酒,工作時也總是想飲酒,無法專心工作,最後因胃出血就醫,同時確診早期肝硬化。醫師評估他酒癮嚴重,將黃先生轉介至身心醫學科,以藥物控制酒癮戒斷症狀,並照會心理師給予酒癮團體治療,歷經2年的治療,黃先生終於戒酒成功,迄今已近5年不曾飲酒。

男性每周兩罐、女性每周一罐啤酒為上限

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酒」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成癮物質,許多覺得自己「只是小酌」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過量飲用。研究指出,男性以每周兩罐啤酒、女性以每周一罐啤酒為上限,若超過此標準,將毒害健康,不可不慎;若是太年輕就接觸酒精,可能導致終身酒精成癮,無法戒除。
國健署調查發現,2017年18歲以上成人過去一年的飲酒率為43%,12至17歲青少年曾經飲酒的盛行率則是27.7%,飲酒後的社會負擔、醫療負擔成本每年約達500億元。過度飲酒除了腸胃出血、肝病變、糖尿病、骨折、癌症、失智、腦部病變、精神異常、情緒症狀等健康問題,酒精下的暴力、酒駕等社會事件更是常有耳聞。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台灣目前規範18歲以上可以購買酒精,相較美國合法飲酒年齡21歲提早許多。青少年是腦部發展的關鍵時期,21歲前仍屬於青少年晚期階段,任何一個外來物質都可能對造成腦部影響,其中酒精對學習能力、記憶力的傷害則最為顯著;而根據美國及德國流行病學的調查,18至21歲青少年晚期酒精濫用及成癮比例明顯驟升,因此絕不鼓勵過早接觸酒精。人們一旦酒精成癮就沒有回頭路,會從喜歡酒到身體需要酒,只要不喝就不舒服,嚴重可能出現手抖、幻覺、意識錯亂等情形,且這些患者的五年死亡率高達8~10%。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新聞來源:https://times.hinet.net/news/23316127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每天運動60分鐘 8成青少年做不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新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11–17歲的青少年,每5人中,就有4人活動量不足,未達到每天至少從事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的標準,而女孩的情形又比男孩嚴重。

每5人有4人活動量不足 女孩更糟

至於台灣青少年的表現,則根據一項跨國調查指出,高達84.4%的受訪者(註:男孩為79.1%,女孩則是89.8%)平日很少進行體育活動,比全球146個國家的平均值81%還高。

探究原由,除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網路、社群媒體的盛行,讓孩子越來越宅,習慣面對螢幕久坐不動,另一關鍵是過於重視課業。

許多家長認為,運動只是在浪費時間,要孩子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溫書和寫作業上。但想要學校功課好,其實規律運動不能少。

不是重視課業 就是黏3C久坐不動

以往文獻證實,青少年常運動可強健體魄,加強心肺功能,降低未來罹患心臟病、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同時還兼具緩解壓力、調節焦慮、憂鬱情緒等作用,對心理健康的維護幫助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諸多研究也發現,積極運動有利於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如優化前額葉皮質、擴展及豐富神經迴路、促進可塑性的開發),其對以下認知能力的影響能讓學習效果變好,課業成績進步。

◎記憶力:激發海馬迴(註:該區域主掌記憶形成及空間定位。)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表現,訊息處理、儲存和提取因而更有效率。

◎執行力:包括抑制衝動和習慣、思緒靈活轉換、計畫整合等。運動能活化腦部,使孩子處事傾向自律、穩定,並循序達成目標。

◎注意力:運動時,體內會分泌多樣神經傳導物質,而當中的正腎上腺素可提高警覺性,改善專心程度,避免受到無關刺激所吸引。

常運動強健體魄 也有助心理健康

有鑑於此,建議家長們鼓勵青少年子女有空多運動,或在校加入相關社團,只要能心跳變快、肺活量加大的活動都可以,像是跑步、騎單車、游泳、打球、跳繩、舞蹈等就很適合。方便的話,甚至陪同參與,相信在享受運動的歡樂之際,也有益彼此感情增溫。


新聞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426080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了解青少年情緒特質 及時關懷 避免憾事發生

青少年是正處於身心發展變化的階段,由於心性未定、抗壓性低,而且挫折忍受力較低,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或社會事件的影響。心理師提醒,家長與師長要多留意他們可能產生壓力的刺激來源,以及他們主觀的想法與感受,也要留意單一自殺事件對他們造成的無望感、合理化、社會孤立感、模仿行為等後續效應。

青少年面臨身心劇變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由於青少年的身心正同時面臨「不等速」與「不均衡」的劇烈變化,情緒經常會陷於緊張衝突的狀態,而且在缺乏因應之道的情況下,很容易採用極端的方式來宣洩情緒。
青少年的4種情緒特質
根據多年心理諮商經驗,林萃芬歸納出國中至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現以下4種情緒特質:
第1種情緒特質是害怕
青少年最怕被人批評、被人輕視,尤其是當自己的「害怕」被別人發現又加以嘲笑時,殺傷力最強。另外,青少年也會恐懼陌生的事物,害怕以後要面對的問題比現在多,一想到未來困難重重,覺得自己沒有能耐面對,乾脆放棄算了。
第2種情緒特質是羞愧
青少年最討厭「丟臉」和「糗大了」的感覺,譬如說看到別人學得又快、又好,自己卻學不會,青少年常會在心中痛罵自己:「我真是笨!」「我好無能!」「我好遜!」甚至有青少年會因為覺得「無地自容」而想不開。
第3種情緒特質是憤怒
很多青少年都會出現鬧彆扭、頂撞師長、與兄弟姊妹爭執的情況,特別是當行動受到限制,例如:想買手機家長不答應、想玩電動家長不同意,或是感覺被人欺騙時,更會產生「報復式」怒氣,做出非理性的行為。再者,如果父母要求太過嚴格,像是規定要孩子考試要考到幾分,少一分打一下,或是自己沒有做的事情卻被責怪,很容易引發混合著委屈的悲憤式怒氣,氣到想以死來抗議家長的高壓與期望。
第4種情緒特質是憂鬱沮喪
自覺不被家人、同學尊重,沒有被愛的感覺,因而陷入孤單的情緒中;或是自覺考上不理想的學校,被迫去上一所不想上的學校、自覺沒有天分,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憂鬱和悲傷。
給予父母與師長的建議
林萃芬建議父母與師長,要經常覺察孩子情緒的狀態與轉變,把孩子的情緒反應,當成雙方學習成長的最佳機會,不要試圖阻止或壓抑孩子的情緒。同時要帶領孩子練習表達情緒,適時說出內心的需求、情緒、感受和想法,才不會凡事悶在心裡,讓父母與師長猜不透,只能在旁邊乾著急。
此外,父母與師長不妨多使用思考性語言,避免使用責備性語言,舉例來說,當青少年階段的孩子口氣不佳時,責備性語言是:「不要用那種語氣跟我說話。」思考性語言是:「我感受到你有情緒,等你沉澱一下,我很願意聆聽你的想法。」如果父母與師長使用責備性語言交代事情,孩子會不情願地照著做,並且會累積大量氣憤的情緒,或是偷偷地用不符合父母與師長要求的方式做事,來奪回一些掌控感。
林萃芬提出,當父母與師長聽到青少年孩子有自我傷害的念頭或語言時,請不要責備或羞辱孩子:「你真是不孝!」「你只會逃避問題!」「你怎麼那麼笨!」也不要論斷自殺是對或錯:「你這樣做對嗎?」應該要先確認青少年孩子的情緒,再同理他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可採用「四不原則」的應對方式:不要否認青少年孩子想要自殺的真實感受,並說你不會這樣做,那不是你的意思吧!而父母與師長也不要被嚇到,以免慌了手腳,才能有效地協助孩子。
新聞網址:https://goo.gl/b8nPmM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美醫藥協會:學校晚一小時上課 更有利青少年身心發展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外媒報導,美國權威醫生團體建議,學校應配合青少年的生活作息調整上課時間,每天晚一個小時開課,更有利於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美國醫藥協會(AMA)14日在芝加哥舉行的年度政策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新政策,敦促全國中學與高中把第一節課延遲至8點30分才開始。
該協會指出,許多學校為了給學生提供額外補課,或增加體育及其他課外活動,讓學生一大早就得到學校。他們指出,美國有將近10%的高中在早上7點30分上課,有些甚至更早。 該協會表示,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僅身心經歷巨大變化,他們的生活作息習慣也偏向於晨昏顛倒,喜歡晚睡和賴床。
根據近期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學期期間每天至少睡8小時的美國青少年只佔32%。美國兒科學會建議,14至17歲的青少年每天應該有8.5至9.5個小時的睡眠。
美國醫藥協會董事之一的科布勒說:「睡眠不足對我們的青少年來說,已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這使他們面臨精神、生理與心理上壓力甚至失調的風險。」
他說:「科學證據強烈顯示,讓青少年獲得更充足的睡眠,對他們的健康、學業、行為與整體表現都有幫助。」 美國醫藥協會鼓勵醫生多向家長、校長及教師進行教育宣導工作,讓他們更重視青少年的睡眠問題,瞭解睡眠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跟小孩這樣講話 調查:逾7成童會開心

好話具有正面能量,但國內父母親太少對孩子說好話。董氏基金會今天發表一項調查發現,有76.9%的孩子聽到好話會覺得開心,但卻有35.1%的人超過一周以上沒有聽到好話,此外,孩子說好話的仿效對象主要是媽媽,國中生則以同儕為主。專家提醒師長要多鼓勵孩童,並且也要提醒孩子多說好話。
董氏基金會今天發表台灣首度「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針對2000多位國小三年級到國中學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所謂的好話前三名依序為「讚美的」占24.4%,例如你做得很棒、「鼓勵的」22%,例如加油喔、「會讓感覺好的」21.7%。
雖然說好話會讓孩子覺得開心,但社會文化影響,國人較不習慣說好話。葉雅馨說,調查發現,每天都會聽到好話的孩子僅占23.7%,超過一周以上沒聽到好話的則有35.1%,且超過一周以上沒有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則占32%;一周以上沒有對別人說好話的也占了34.2%,習慣每天對人說好話僅占25.3%。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說好話的仿效對象主要是「媽媽」占24.8%,同學朋友占20.5%,爸爸則占8.9%,此外,國中生則以「同學、朋友」為最多。
分析也發現,如果常說好話,感到快樂的比率占89.8%,感到不快樂的人僅占7.3%,而不常說好話的人感到快樂比率則占69.4%,感到不快樂占21.2%。
葉雅馨說,姑且不論聽到的好話是奉承或真心,好話確實會讓人產生正面能量,甚至讓孩子感到有自信,不過,尤其父母親鼓勵的話語卻較少,因此,建議師長應該採取正向鼓勵的方法,並利用課堂間提醒孩子也要多說好話,例如多問學生們「你今天說好話的嗎?」讓孩子從生活中,也慢慢學習懂得說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