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5-教養子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5-教養子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只是青春期?孩子真正的情緒問題 超過半數父母難覺察

 孩子有身心症狀 家長通常難以覺察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常會面臨巨大變化與挑戰,會情緒起伏不定,父母多半會將其視為成長階段的必經過程、必然出現的煩惱,但是很可能是孩子已有身心症狀,未及時覺察,因而喪失適時予以協助治療的時機。

根據美國由遺傳學研究單位於2021年發布的調查指出,有16到24歲的孩子的父母僅有一半能正確判別青少年的一般行為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

該研究對象為16到24歲青少年及他們的父母,結果發現,近3分之1父母認為焦慮與擔心的現象是相同的。僅有半數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願意與他們分享心理健康困擾。而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有5分之1表示他們不會告訴任何人自己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

而有心理健康困擾的青少年有4分之3表示,他們的困擾大多發生在18歲以前,然而僅有一半的父母為孩子尋求過治療,近4分之3沒有獲得幫助的青少年表示,希望當時父母能為他們尋求治療,這當中有超過6成說如果當時獲得幫助,也許青少年時期就不會遭受這麼多痛苦。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表示,由於父母與孩子居住、共同生活,便以為十分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掌握其狀況,但其實往往直到孩子有心理或行為問題時,才發現不懂自己的孩子,此時就較難處理。在亞洲國家,孩童多數會依照父母的指令,到國中時出現一些衝突或反抗,父母通常視為青春期的叛逆,認為時間過了就結束,但這也有可能是不適應的表現。


盡量用瑣碎時間陪孩子聊天 多耐心傾聽

他建議,父母應從小與孩子建立好的溝通,像飯後時間聊他喜歡的話題,避免問功課或考試等像質詢的溝通,即便分享瑣碎的事情,讓小孩慢慢地養成願意主動「聊」,之後很多想法或事情自然也會想起父母,養成願意跟父母談的習慣。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情緒時,父母應多耐心傾聽,試著讓他多說,除了給予心理上的支持,也一併協助他釐清問題,可訓練孩子的表達、也學會判斷能力。董旭英提醒,在協助孩子中有時需專業的介入,可找校內導師或專輔老師幫忙,或進一步尋求醫療單位,適當轉介幫助孩子處理生活遇到的困難。


青春期受的傷 恐須一輩子來療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說明,一般來說,憂鬱或焦慮的青少年看起來易怒、好爭辯或好鬥、不易集中注意力,也可能出現厭食或暴食等現象,許多症狀和青春期受賀爾蒙影響的成長反應看起來很類似,因此,父母經常無法正確判斷孩子的狀態是成長歷程的必然,還是身心疾病需專業協助,而會錯失及時發現、予以協助的時機。

有研究指出,大約50%的終生精神疾病會在17歲之前發生,儘早尋求治療非常重要。她建議,可下載董氏基金會的情緒檢測APP,教孩子定期檢視自己的情緒狀態,並可參考APP提供的資源求助。判別是青春期變化還是憂鬱等疾病,可觀察症狀「持續的時間」,並與之前相比是否有所不同。

此外,如孩子不清楚如何開口表述自己的情緒,可引導他們寫下來,詢問自己幾個問題,包括發生什麼事、我的感覺/心情是、別人有了解我的需求或知道如何幫助我等,透過書寫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練習求助。戴怡君提醒,父母也要引導孩子面對與接受自己的情緒,唯有覺察及面對後,才能找出有效的因應方法。

文章轉自:只是青春期?孩子真正的情緒問題 超過半數父母難覺察-健康-HiNet生活誌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和爸媽吵架是不孝嗎?心理學家剖析青少年親子衝突的內心小劇場

青少年的親子衝突研究

親子衝突是眾多臺灣家庭的困擾。為人父母,你曾經覺得「都是為了孩子好」,最後卻不歡而散嗎?身為青少年,又是否會因為害怕「不孝」的壓力,與爸媽爭執時選擇消極逃避,從未好好訴說自己的想法?「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葉光輝研究員,他長期投入華人親子衝突歷程、孝道研究,指出衝突其實具有正面意義,若能將危機視為轉機,不但可以緩解負面情緒,也是開啟雙方對話的第一步。

親子關係好不好,爸媽、孩子想得不一樣!

「你和父母能像朋友一樣互動嗎?」葉光輝曾在大學課堂這麼問,舉手的學生寥寥可數。
三十幾年前,葉光輝擔任「張老師中心」督導時便觀察到,親子衝突是許多臺灣家庭的共同困擾。他從研究中也發現,父母、小孩對於親子關係的認知,經常天差地遠:爸媽認為自己和孩子親密無間,事實上,子女那頭卻有說不完的抱怨。
當中突顯的,正是華人傳統價值觀產生的矛盾。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臺灣老人家則愛說「囡仔人有耳無喙」(小孩子有耳無嘴),傳統文化講求以和為貴,回嘴是「沒大沒小」,隱忍才「不傷和氣」。孩子即便有不同的自我期待,在家庭孝道壓力下也可能壓抑自我,不敢正面溝通,累積無盡埋怨。而爸媽想著「我是為你好」,日日忙進忙出,最後卻被指責為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自然也是滿腹委屈。
葉光輝提到,華人文化重視家庭、偏向集體主義,「孝道」與「和諧」是當中兩大關鍵元素,但若缺乏對等溝通,往往也會埋下親子衝突的種子。

怨恨感是青少年的大敵

與父母、孩子吵架讓人心煩意亂,但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遠比你想得更嚴重!
2013 年葉光輝團隊研究發現,親子衝突帶來的負面情緒,會造成青少年各項問題行為,而且不同類型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不同的問題行為。常見的負面情緒有:

威脅感:多數父母掌控青少年的生活資源,若爸媽常在爭執中採用撂狠話、嚴厲懲罰等手段,如「你再這樣試試看」、「以後休想拿到零用錢」,在權力不對等下可能讓孩子產生威脅感,陷入焦慮不安。

自責感:「我做這些還不是為了你!」「這麼辛苦賺錢養你,結果你這樣對我!」傳統孝道的壓力、父母不自覺的情緒勒索,會讓青少年萌生強烈愧疚,過度的自責感容易導致青少年的退縮行為、自我孤立。

暴怒感:青少年階段是情緒的暴風時期,如果孩子認為錯不在己、自尊受到打擊,在無法調節控制下,可能產生暴怒感,轉而用攻擊行為宣洩內心的失控抓狂。

怨恨感:怨恨感影響最大!當青少年長期感到委屈、冤枉、被不公平對待,或因為處處受到父母管轄、想爭取又無果,可能忿忿不平,最後選擇壓抑自己而萌生怨恨感。研究發現,怨恨感會導致最多負面行為,包括不良身心症狀、退縮、攻擊及違規等各種偏差行為。

衝突都是負面的嗎?危機也能是轉機!

找到青少年不同問題行為的根源,下一步,就有機會尋求解決之道,聽起來是親子研究的一大里程碑。但葉光輝卻停下腳步,「過往的研究思路,都是去找出衝突的傷害、怎麼避開衝突,但日常生活裡家人間發生衝突其實很正常。」
他重新思考核心問題:衝突只會導致問題行為嗎?衝突難道都只是負面的嗎?
「衝突之所以會有不良影響,是因為當我們停留在負面情緒裡,陷入不斷『反芻』而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沒有多餘的心理能量『處理衝突』。」葉光輝點出關鍵原因。

換言之,衝突未必是破壞關係、造成親子壓力的兇手。負面情緒才是關鍵催化劑!假若沒有負面情緒「火上澆油」,衝突未必會帶來大傷害。

於是,葉光輝將問題意識從「如何避免衝突」轉向「如何面對及處理衝突」,進一步探討在衝突發生後,如何降低負面情緒的爆發。他花了兩年重新建立理論系統,找出了如何讓衝突事件不導向負面傷害的兩大關鍵。

正面看待衝突:吵架雖然討厭但有用!

首先是:個人如何看待衝突。
葉光輝解釋,吵架爭執有時不一定涉及是非,只是彼此價值觀不同、意見不一,沒有絕對的對或錯。然而,在以和為貴的文化標準下,衝突便成了「關係破壞者」,當我們總是從負面角度看待衝突,就容易將其視為壓力來源。一有意見不合就感覺自己被打壓、被否定,萌生負面情緒。
因此,葉光輝提出「功能性衝突評估」的概念,也就是個人是否能看見衝突事件的功能、正面意義。
簡單來說,如果個人能正向的看待衝突,把衝突當成對話的機會,也就更容易緩解負面情緒。
這個認知扭轉了衝突的意義。在功能性評估下,危機也能是轉機,「吵架」其實是一個相互了解的機會。

適當表達:忍耐、沉澱反思後再溝通

但是,光有正向心態也不能解決衝突。畢竟,再怎麼樂觀積極地看待爭執,爭執當下難免心煩意亂、憤怒難過。
因此第二個關鍵是:情緒產生後,個人如何排解負面情緒,之後又如何面對問題。也就是一個人的「情緒調控策略」。
葉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兼具歷程性與華人情緒觀的「適當表達策略」,是青少年處理親子衝突的好對策。
什麼是適當表達策略?具體來說,包含「策略性抑制」、「品味-自我省思」、「情緒表達」三個階段。
衝突爆發之際,爸媽與孩子都會感到憤怒或難過,在情緒高漲下,雙方很難達成共識。情急下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傷人傷己的雙面刃,這時最好先「策略性的」忍住情緒、暫時離開,彼此各退一步,也讓自己冷靜下來。
「策略性抑制」和逃避壓抑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進入下一階段。情緒慢慢冷靜後,嘗試抽離自身角度,不要一直陷入「為什麼媽媽總愛拿我跟別人比?」「為什麼爸爸都不相信我?」試著用第三人、觀察者的角度跳開反思: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情緒反應?(一聽到某個關鍵字就跳腳?特別討厭和誰比較……?)這些是不是和過去的互動經驗有關?透過體察情緒、自我省思釐清情緒的根源,有助於理解自己與爸媽的感受。
最後,不要放棄溝通!選擇適當時機,例如雙方心情好或閒暇放鬆時,主動向父母表達感受,談談自己為什麼生氣、了解爸媽的情緒,重新開啟對話。
葉光輝分析,過往西方的情緒調控研究多半強調單一策略的優劣,例如,比起強忍情緒,轉移注意比較能緩解負面情緒等。
但適當表達策略是「集合體」,也就是採用多重策略、循序漸進,呈現情緒調控的「歷程」。更重要的是,前一策略可以幫助實踐下一個策略!表達需要反思、反思需要獨處,情緒調控並不是獨立運作。
這個思維轉向,也正是情緒研究跳脫西方傳統心理學的洞見。

數據調查:採用哪種策略,親子關係最佳?

有了理論作基礎,葉光輝也進一步從實證研究確認,不同的表達策略,真的會影響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和個人幸福感嗎?
葉光輝與臺大心理系博士生何文澤等人的研究團隊,以臺灣北部兩所學校高一生為受試對象,共 761 名樣本進行實徵分析。研究依照情緒調控策略量表,區分出三種青少年面對衝突的反應策略:壓抑、重新評估、適當表達。
「壓抑」偏向忍耐隱藏,好比用掩藏感受來控制情緒、生氣或傷心時不顯露出來。「重新評估」則像是轉移焦點,想一些好的事情讓心情好轉,或是改變想法(爸媽也是為我好、不參加營隊也沒什麼關係)讓自己不再那麼生氣、難過。「適當表達」策略,是經過情緒、思考轉換的歷程,再進行持續溝通,包括選擇適當時機表達感受、主動讓父母了解我的情緒。

結果如何?
在親子關係上,採取「適當表達」策略的青少年和父母關係最好,其次為「重新評估」,最差則是「壓抑」。在個人的身心適應度,「適當表達」、「重新評估」差異不大,「壓抑」型的青少年自我感覺最差。
總結來看,適當表達型的青少年,個人身心狀態、親子關係都比較好。
從質性訪談也發現,適當表達策略除了有助於理解雙方立場、訓練解決衝突的能力,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也更緊密。

華人親子衝突如何解?先別怕吵架!

綜觀東、西方文化差異,葉光輝分析,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核心,面對衝突時習慣直球對決。相較之下,華人社會的目標則是集體主義,關係優先於個人,傾向用全觀式思維(holistic thinking)看待衝突,以「大局」、維持外在世界的和諧為重,因此常會用「忍」來因應,忍耐情緒、也忍耐對彼此的不滿,避免爭執。
「但是,避免衝突是糟糕的和諧。」葉光輝強調,純粹的忍耐僅是消極逃避、「同而不和」,表面虛假的和諧其實無濟於事。
那要怎麼達到「合而不同」的境界?
一方面,不需害怕衝突,試著看見衝突的正面意義,將危機化為轉機,這也是功能性衝突評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正確的」運用忍耐策略。
華人所熟悉的忍,固然可以在衝突當下緩解彼此的情緒,但葉光輝指出,這應該只是暫時性、策略性;更重要的是在情緒冷卻後,尋找適當時機溝通。「先忍耐、後溝通」是適當表達策略的核心精神,不管父母或子女皆適用。
溝通需要同理,嘗試看見彼此的狀態與需求,並給予相應的回饋。長年研究親子關係,葉光輝溫和地提醒父母與青少年:
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關係導向」,因為關係一旦被破壞,要再重新建立就得花很大很大的力氣。

文章來源: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arent-adolescent-conflict-emotion-refinement/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如何教孩子避免性侵害?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犯的,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並不能保證安全,教會孩子自保,才能安心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麻煩,但現在事實卻不然。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生也佔了四成左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遠離陌生人≠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一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與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和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謢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官等「隱私部位」。
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是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我、碰觸我,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非常重要的一課。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去區分,該怎麼教孩子對陌生人提高警覺,又如何對熟識的人樹立防備。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一說,孩子就能馬上理解,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他,或把嘴湊上去親吻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說。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大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寶拉.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碰觸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在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他(她)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到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避免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則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還有,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同時你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
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
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利誘孩子。例如帶孩子去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已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等,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這也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大聲呼救求保護

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

「呼救」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的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教孩子「逃跑」時,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而「通知大人」,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這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秘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會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發現孩子被侵犯,父母怎麼做?

不幸的事降臨孩子身上,對父母來說肯定是晴天霹靂,但專家強調,大人當下千萬要保持鎮定,不要激烈反應。因為你如果流露驚慌、不安或憤怒等情緒,往往讓孩子害怕而不願說出事情經過,也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事,惹父母生氣。父母要向孩子保證,他講出來,不會因此挨罵受罰,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說。
如果孩子來告訴你,他受到性騷擾,甚至侵犯,尤其傷害他的是親人或其他熟識的人,要先相信孩子的話,不要劈頭質疑他「你亂講什麼!」、「這是真的嗎?」。很少孩子會編造自己被性侵害的故事,或者用它做藉口博取關心。
接下來,不要任意幫孩子清洗身體,應立即就醫檢查採證。同時,向警政單位報案,及向兒福(社福)機構尋求專業協助。
在過程中,大人要避免一直反覆問孩子事情發生經過,以免他在慌亂之中,回答內容前後不一,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父母可陪伴孩子身旁,接受社工、心理諮商師等專業人員的問話,減少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同時,耐心聽孩子慢慢描述遭遇的經過,不要催促或逼他說。
不能忽略的是,身體的傷害需要醫治,心裡的創傷更必須被療癒,父母應該讓受害的孩子接受專業評估,及安排必要的心理輔導。
從報案、檢查、尋問事情經過,一直到之後接受輔導治療,是一條漫長辛苦的路,父母需要不斷陪伴、安慰、支持孩子,尤其不要讓他認為是他的錯,如此,孩子才能漸漸從創傷中復原,重拾正常生活。留心孩子的求救訊號
遭受性騷擾或侵害的孩子不一定會具體說出發生什麼事,或表達內心的恐懼、難過,因此,當以下這些徵兆出現在孩子身上時,父母必須留心注意:
●孩子突然害怕脫衣服、洗澡,或相反地,無故頻繁地洗澡。
●生殖器官紅腫、疼痛,如學齡前的小小孩告訴你「我尿尿的地方好痛!」
●身上有不明的瘀青、傷口。
●突然害怕看見某個人、拒絕上學、不想回家,或者突然反覆說一些話,比如「我們趕快離開這裡,我不要跟(某人)在一起。」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舉一個遭受父親性侵害的實際案例說,受害小女孩的母親一開始很納悶,為什麼女兒經常對她說,「媽媽,我們趕快走掉,不要跟爸爸一起。」她以為女兒是隨口說說,所以沒放心上,等她發現實情,小女孩已經受侵犯半年之久,她才明白,女兒早就向她發出求救訊號,她卻疏忽大意,沒聽進去,才讓傷害持續了那麼久。
所以專家呼籲,大人多一點留意和觀察,就有可能早點發現異樣,幫助孩子脫離苦難。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過動還是心智不成熟?北榮:確診者通常班上年紀最小

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或許只是心智不成熟,而非真是過動兒。台北榮總一項入學年齡和過動症關係的研究發現,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通常是班上年紀最小,建議未來診斷過動症及用藥時,應考量心智年齡因素。
研究主持人為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根據15年的資料,涵蓋近38萬名4歲到17歲孩童和青少年,論文刊登於最新一期的「NH Voice」學術期刊。
依照國內學制,兒童入學年齡界限為8月31日,9月1日出生,就必須多一年才能入學。研究人員分析近38萬學童的健保資料,結果顯示,在被確診為過動症的孩童中,通常在班上年紀較小,出生於6月、7月、8月的學童比率較高,遲一年入學的孩童被診斷有過動症的機率則較低。
研究表示,全球被診斷有過動症的孩童和青少年比率持續增加,這項研究結果或許提供了另一個面向,醫師診斷孩童是否有過動症以及投藥治療時,應考慮孩童心智年齡因素,行為幼稚、注意力無法集中,有可能只是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
陳牧宏長期致力於過動症學術研究,2015年在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通訊期刊發表「父母親年紀和子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風險:一個全國性族群世代研究」,在分析芬蘭健保資料後發現,年輕父母的下一代罹患過動症的風險較高。
推論原因,相對於一般父母,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父母,性經驗可能較早,增加年輕懷孕生子的機率。
年紀輕輕,就當了父母,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症、婚姻衝突,以及家庭親子及經濟等問題,恐將影響孩子照護,而這正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重要環境風險因子。
至於較年長母親的下一代,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風險降低,原因則包括經濟狀況較穩定、家庭支持系統較佳,以及父母情緒及個性較為穩定。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每天只睡6小時 判斷力如酒駕



研究發現,發育中的孩子每天至少需睡足九至十小時,成人則需睡上七至八個小時。如果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每天欠一、兩個小時,長期下來,就積欠了睡眠債。欠了就得還,但還的過程中,可能險象環生。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羅友倫指出,積欠越多的睡眠債,身體就會越疲累,只要一有機會,就會迅速進入睡眠狀態。有人開會時打瞌睡,注意力難以集中;有人則是開車時被追討睡眠債,一遇紅燈、車輛靜止時,就突然睡著。
疲勞駕駛是造成車禍意外事故的主因,開車時的反應時間約0.2秒,但如果積欠大筆睡眠債,反應時間就會變長,甚至超過一、兩秒之久,一旦有意外狀況發生,沒有足夠時間反應。
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許多人習慣喝茶、喝咖啡,藉由咖啡因來提神。據估計,國內每年咖啡銷售量約30億杯,平均每人一年喝130杯咖啡。但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喝越多,可能代表睡眠不足問題越來越嚴重。
1周每晚睡6小時
=連續24小時沒睡
=酒測超標


 
  
欠了睡眠債,對身體會有哪些影響?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大學生每天只睡六小時,連續七至十天,精神狀態與連續24小時沒睡的人差不多,等同酒測超標。
另有研究顯示,連續不休息17至19個小時後開車,反應及判斷力等同於酒駕(血液中酒精濃度0.05%)。一旦連續不休息時間超過21小時,開車的反應與判斷力相當於血中酒精濃度0.08%。
羅友倫指出,長期睡眠不足,使人變得遲鈍、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感覺越來越笨,且會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睡眠不足也會使人的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生氣、憂鬱和焦慮。
如何知道自己睡眠夠不夠、有沒有欠睡眠債,有三種方法可以測試。首先,早上如果沒有鬧鐘就起不來,表示還沒睡飽。再者,躺在床上五分鐘內自動睡著,意味睡眠不足、太過疲勞。第三則是白天容易打瞌睡。
如果處於安靜環境中,外界沒什麼刺激就會入睡,代表身體積欠許多睡眠債,只要有機會就自動歸還。
醫師建議,平時盡量不熬夜、早點睡,每天至少睡飽七小時,才能讓頭腦清晰,保持戰鬥力。


全文網址: 每天只睡6小時 判斷力如酒駕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E6%AF%8F%E5%A4%A9%E5%8F%AA%E7%9D%A16%E5%B0%8F%E6%99%82%20%E5%88%A4%E6%96%B7%E5%8A%9B%E5%A6%82%E9%85%92%E9%A7%95-8435384.shtml#ixzz2qtbZeWH2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青少年睡眠不足 身心狀況跟著來

文/柯俊銘
您家的孩子晚上都幾點就寢呢?近來兩份國外的學術報告證實,青少年若愛當「暗光鳥」,總是睡不夠,後續衍生的身心問題多,夜間睡眠時間越少的孩子似乎越容易生病,值得為人父母者參考。
國外學術報告證實 睡得少易生病
第一份報告發表在《睡眠研究期刊》,此研究由美國布朗大學所屬布萊德利(Bradley)醫院的凱薩琳.奧瑞克(Kathryn Orzech)博士主持,目的在探討青少年睡眠時數的多寡和罹患傷風、流感或腸胃炎等急性疾病風險的相關性。
他將所有個案分為睡眠缺乏與睡眠充足兩組,接著蒐集這些人一段時間內的發病率、生病持續多久與向學校請病假幾次等數據。另外,也針對兩位經常晚睡的男孩進行質性訪談,詳細記錄他們每次患病的過程。
統計發現,夜間睡眠時間越少的孩子似乎越容易生病。而睡得時間越長,傾向能避免因病缺席。更重要的是,就算利用週休假日補眠,依然無濟於事。
第二份報告發表在《青少年健康期刊》,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家羅倫.阿薩諾(Lauren Asarnow)所主持,其針對一項包括2700名13至18歲青少年的全國性健康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目的在瞭解晚睡造成的影響為何。
結果顯示,有30%的個案在中學期間晚上11時30分以後才上床,暑假時,甚至拖到凌晨1時30分後,他們大多坦承白天上課很難保持清醒。長期觀察下來,總是晚睡的孩子比起早睡的同儕容易出現情緒困擾,學業成就也較為遜色。
研究者表示,人一旦進入青春期,生理節奏與新陳代謝功能會自動調整,睡眠週期逐漸變成晚睡模式。現今青少年課業壓力大,又喜好上網玩遊戲或聊天,加上數位科技產品普及化,在諸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睡不飽恐成常態,對身心發展的傷害不容小覷。
有鑑於此,建議家長要協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除了不要熬夜外,睡前應節制使用電腦、手機,就寢時則放置遠處,並關閉室內燈光,每晚儘量睡足8至9小時,如此才能少病、精神好。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情障兒激增 疑太黏智慧機惹禍



全台情緒障礙生近三年快速成長,老師及專家懷疑,與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風行有關,有幼兒一歲多時還會喊爸媽,長期接觸平板電腦後,反而連一個字都不會說而求診。新北市府表示,情障生快速增加,是否和頻繁使用三C有關,國內並無相關研究,目前都僅止於「懷疑」。市府決定委請學者調查找出確切原因,且正研擬評量表,希望及早發現情障生、及早療育。


圖/聯合報提供 
教育部統計,二○一○年至今年十月,全國情障學童從四五六○人增至五三一○人,平均年增近三百人;自閉兒從七九四九人增至一萬零一百卅六人,平均年增逾七百人。新北市漳和國中附設幼兒園主任李麗娟說,過去情障生以遺傳為主,近年發現「後天情障生」增加,經了解他們幾乎都有長時間滑手機的習慣,家長通常直接送智慧型手機當「玩具」。
今年入園的一名男童,被老師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有人際關係障礙。深入發現小孩從下午放學後,每天玩iPad直到上床。
「看到統計數據及教育界反映,我一點都不意外」,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專攻兒童發展醫學的王宏哲說,他的兒童情緒障礙門診近年求診量激增,一天至少近百名兒童,九成以上長時間用手機、平板電腦。
他表示,歐洲醫學期刊曾發表「大白鼠接觸手機電磁波影響腦部」報告,發現電磁波影響腦神經傳導物質,出現暴躁、變笨等狀況。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育如也發現,近三年因情障求診的學童越來越多,多數因聲光刺激過多,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自閉症狀;她推論,可能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蓬勃發展有正相關。
王宏哲說,曾有名媽媽帶兒子求診,小孩從踏進診間到離開,眼睛從未離開過手中平板電腦,當他靠近男童,孩子竟狂吼、用力拔頭髮。媽媽說,兒子一歲開始接觸平板電腦,不給玩就哭鬧,除了她無人能靠近,一歲多時還會喊爸媽,求診時卻「連一個字都不會說」。


全文網址: 情障兒激增 疑太黏智慧機惹禍 | 醫藥新聞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63047.shtml#ixzz2nbMoQYON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小六童平均蛀牙2.5顆 日、港2倍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國健署昨舉辦口腔保健微電影頒獎,邀請新竹市水源國小6年級學生表演舞蹈與潔牙RAP。 (記者邱宜君攝)

台灣兒童愛喝飲料、刷牙觀念錯誤,導致5歲齲齒率高達8成,小六學童的齲齒顆數更已逾日本和香港2倍以上,令人擔憂。

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做的台灣6歲以下兒童口腔及衛生狀況調查,5歲兒童中有一顆以上蛀牙(補過或未補過都算)的比例高達79.3%。今年再調查全台灣10586位6到18歲兒童,結果發現平均每個12歲兒童的恆齒當中,缺牙加上未補或補過的蛀牙顆數,竟高達2.5顆,相較於全球平均的1.67顆、日本1.2顆、香港1顆,台灣學童的齲齒狀況特別嚴重。

副署長游麗惠指出,學童齲齒率高的首要原因就是喝太多含糖飲料。國健署調查顯示,63%國小學童表示「昨天有喝含糖飲料」,平均熱量為194大卡,不但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問題,也會因為喝完飲料多半不會刷牙漱口,糖分附著後,誘使細菌大量繁殖、產生酸,引發牙齒表面脫鈣,進而蛀牙。

造成學童齲齒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兒童的潔牙觀念不對。游麗惠指出,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國12歲以下學童的刷牙次數平均不到兩次,僅1.82次,更糟糕的是,全台有近2成兒童在睡前是不刷牙的,需要家長多留心叮嚀。

目前政府有補助6歲以下兒童每半年塗氟一次,弱勢低收入家庭兒童補助至12歲以下。縣市衛生局去年7月開始主動媒合,讓牙醫走入幼托園所為兒童塗氟,使3到4歲的塗氟利用率從前年的39.4%,大幅提高到47.4%。針對容易形成蛀牙的臼齒表面縫隙,偏鄉、中低收入戶的國小一、二年級學童,也可免費接受溝隙封填,以積極防蛀。

◎國健署提醒家長謹記二「不」二「要」原則:
●睡前一定「要」刷牙,每天至少刷兩次。
●牙膏「要」含氟,每半年至少塗氟一次和口腔檢查。
●「不」要含奶瓶睡覺,少甜食、多漱口。
●「不」要以口餵食,以免傳染細菌。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與青少年談墮胎和性行為的危害-原載《中信》月刊第45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曉君:

妳好。我是十八歲職業訓練學校的三年級學生,曾有過兩個寶寶。但我殺了他們(因男方不要,我尚在求學,及家庭問題等)。如今我又懷孕,我愛這個小生命,很想把他生下來。但仍未想結婚。目前我已經和寶寶的父親分開。他也不想要這個小生命。我不知道應把胎兒留下來還是不留?若留下,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撫養他。怕害了他。戶籍也是個問題。若不留,對我來說是個更深的遺憾和傷口。

救救我,我好迷惑,好徬徨,也很無奈。

~小依

親愛的小依妹妹:

謝謝妳的信任,把難題坦誠相告。妳的來信雖然十分簡短,但內容卻很是重要,因為這是關係妳腹中孩子的生死問題,和妳一生的前途與幸福。所以我帶著禱告的心情,十分謹慎地嘗試從幾方面給妳建議和助導。

首先,妳腹中懷了小孩——妳想過嗎?在妳身體裡,竟然有一個新生命在成長中!這是造物主賜給媽媽們最神聖、最珍貴的禮物和經歷,是別人——未做過媽媽的人,所無法經歷和了解的。但是,妳卻不能接受這禮物,因為妳是未婚媽媽,沒有丈夫跟妳分擔照顧和養育寶寶的責任。妳自己也沒有能力。無論心智、品性、經濟、身份各方面,妳仍未成熟,仍未準備好做一個好母親。妳怕糟塌了這份禮物,考慮大家都採用的方法——墮胎解決,速戰速決。但妳已墮胎兩次,妳自己知道,妳已殺害了兩個小生命,若再殺第三個,妳的內心只會更加深內疚。所以妳又想留下寶寶。但是,似乎留或不留,都有很多困難。妳已走投無路,不知如何是好。

親愛的小依妹妹,妳知不知道,其實妳還有第三個抉擇?就是將小孩子生下來,然後讓疼愛小孩,又有能力撫養的家庭領養。讓他們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們愛他,保護他,為他供書教學,把他撫養成人。這樣,妳不但保存了寶寶的生命,也讓寶寶得著比跟妳在一起更好的照顧和機會;妳千萬不要再殺害妳的寶寶;同時,妳也讓領養寶寶的家庭因小孩而快樂。這樣,妳心中的迷惘、徬徨和無奈,豈不是都解決了麼?要是妳想知道這方面的資料,妳可以從電話簿找專門輔助未婚媽媽的基督徒機構,如Pregnancy Crisis,如果妳在大陸,大約可聯絡有領養計劃的育嬰院或孤兒院等機構。

第二是關係妳個人一生前途和幸福的問題。妳才十八歲,便已作了很多錯誤的抉擇,讓妳身心靈受到很大創傷。雖然,以目前的社會風氣,婚前性關係和墮胎已在年輕的一代中流行和普遍被接受,完全不當一回事,但是妳親身經歷,妳自己知道,做了這些事後,即使別人不責罰妳,妳仍舊心裡不安。妳感到內疚。並且,這些經歷並不能使妳抬起頭來做人。妳不因此覺得更有尊嚴和更被愛。反之,妳沒有勇氣把這些事告訴妳的父母和對妳有期许的師長。或者,妳覺得沒有人對妳有期许?妳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感?妳不尊重自己?也感覺別人不尊重妳?但是,妳仍舊過著這種生活,不斷把自己給人,又不斷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什麼。但是每一次都以分手收場。又或者,妳對人已沒有了期望?妳已自暴自棄,不知所謂的懷孕、然後墮胎,周而復始,無法跳出這個泥坑?

親愛的妹妹,我希望妳不是這樣的人。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妳應該知道,妳是有抉擇權的。妳可以從這個困境中跳出來。妳可以重建妳的人生幸福和尊嚴。

首先,我想讓妳知道婚前性行為可能產生什麼後果:

1. 帶來懷孕的危險。
2. 感染性病。這是一種極其痛苦、危害個人健康的傳染病。嚴重者還可能染上愛滋病,賠上性命。
3. 阻礙個人在智力、社交、情緒、學業各方面的正常發展,導致身心發展不平衡和不健全。
4. 由於二人把關係的重點集中於情慾,因此阻礙了二人感情的發展。
5. 在日後的感情和婚姻關係上,種下猜疑、害怕和不信任的禍根。導致日後婚姻關係難和諧美滿。

所以,妳看,婚前性行為,可說對當事人百害而無一利。但妳還有別種選擇嗎?是的,妳還可有別的選擇。例如:

1. 替自己定下目標,如:十八到二十歲專心求學。待畢業後,找一份正當工作。二十一歲到二十五歲開始結識男朋友,找結婚對象,然後結婚。二十六歲後,有孩子,建立家庭。
2. 在求學期間,除了一般社交,不接受異性朋友單獨約會。
3. 同時間阅讀一些有關男女交往、戀愛、約會的書籍。參加社區或基督教機構主辦的「交友、戀愛、婚姻講座」,增廣見識,裝備自己。
4. 拒絕看挑逗性的電視、電影和錄影帶,或黃色書報;不聽充滿色情和挑逗性的音樂。

或者妳覺得這些都太難了,妳做不到。但是,請記得,妳可以求主耶穌基督幫助,因為「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不知道妳有沒有讀過約翰福音四章1至42節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這個婦人曾有五個丈夫,並且現在的也不是她的丈夫。但是,她遇見了耶穌,知道了耶穌就是上帝差來的救世主,並且知道上帝愛她,要幫助她脫離見不得光的生活。她因為信了耶穌,生命便有了轉機,勇敢的面對她的過去,回到村子裡去告訴別人,上帝在她生命裡所作的奇妙改變。最後使整個村莊裡的人都認識耶穌,得到上帝的救恩。親愛的小依妹妹,妳也可以重新做人。願主耶穌幫助妳作最聰明,也是妳自己和嬰孩最好的抉擇。

~曉君


本篇文章原載自《中信》月刊第45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非代表本部落格之主見或定論,僅供讀者參考!

全文網址:http://chinese.gospelherald.com/news/lif-23056-0/%E7%94%9F%E6%B4%BB-%E9%83%BD%E5%B7%BF%E8%A9%B1%E9%A1%8C-%E8%88%87%E9%9D%92%E5%B0%91%E5%B9%B4%E8%AB%87%E5%A2%AE%E8%83%8E%E5%92%8C%E6%80%A7%E8%A1%8C%E7%82%BA%E7%9A%84%E5%8D%B1%E5%AE%B3-%E5%9F%BA%E7%9D%A3%E6%97%A5%E5%A0%B1#.UoQcOdK4PQs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骨骼健康-青少年瘋3C 脊柱側彎倍增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常見問題,亞洲物理治療聯盟理事長簡文仁表示,門診觀察,近10年脊柱側彎就診的青少年人數比10年前增約1倍,除了家長愈來愈重視孩子健康,推測孩子沉迷3C產品,姿勢不良情形大增的影響。

簡文仁說,據門診經驗,有脊柱側彎的青少年占10%以上,尤以都會區高中女生比例最高,曾統計北一女高一新生的體檢結果,發現高達30%有脊柱側彎。
他說明,脊柱側彎高中生比國小、國中生多,都會區較鄉下地區嚴重,男女比約6:4,多數病例是不明原因的原發性脊柱側彎,少數是因小兒麻痺留下的後遺症;推測都會區孩子較少室外活動,整天待在家讀書、玩3C產品,增加坐姿不良機會。
台大復健科教授暨台大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賴金鑫指出,脊柱側彎的孩子通常出現肩膀一高一低、穿衣服時背部嚴重鼓起等症狀,才被家長發現。
一般來說,女孩10至15歲、男孩12至18歲發育最快的青春期,因為骨頭長得快,最容易惡化並被發現,18歲後趨於穩定,這段時期若常姿勢不良才會漸漸惡化,但邁入老年階段,肌肉萎縮、骨質疏鬆又常彎腰駝背,惡化速度加快。
賴金鑫指出,輕度(側彎角度5~10度)患者,在發育年齡須每年檢查1次,配合做伸展操;超過25度以上的中重度患者,就必須天天穿背架直到18歲;側彎40度以上的重度患者,呼吸、循環、消化系統都可能被影響,必須尋求骨科開刀治療。
他強調,發育期是矯正脊柱的黃金時機,若等到生長軟骨閉合才開始矯正,事半功倍。女孩在國小五、六年級,男孩國一開始,家長就可以最簡易的方法,將孩子衣服拉高,背部面對檢查者,慢慢往前彎腰,檢查其脊柱是否單側特別鼓起。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提醒父母注意〜青少年自殘行為不容忽視



宋其佳/報導

 「我很生氣,總覺得腦袋要爆炸了,但很奇怪的是,我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劃過手臂時,心中憤憤不平的氣就用來越少,心裡也越平靜…….」,這是17歲阿明面對憤怒時慣用的方式,他是「特例」?還是普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現象?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為提醒老師及家長正視青少年自殺與自殘的問題,配合世界心理衛生日,於10月16日假嘉義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原兒童館)舉辦本市學校認輔教師及社工之青少年心理衛生及自殺防治教育訓練,透過認知訓練,提升接觸孩子第一線人員對其表現之負向情緒有一定的敏感度,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介入,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名列第二,另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殘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學青少年曾有自殘經驗的比率約13.9〜22%,這些孩子就是日後產生自殺行為的高危險群,青少年自殘行為往往會互相「傳染」,最常見自殘行為如用刀割手腕、手臂、香菸燙傷自己、在皮膚上刻字、用力捶打牆壁或用頭撞某物等,父母、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情形,應意識到孩子正處於一些負向情緒中,及早協助孩子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與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呼籲大家持續關心家中青少年,如果無法面對孩子壓力、負向情緒,亦可向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詢求協助,中心設有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讓專業的心理師傾聽孩子的心聲,亦有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用心傾聽關懷,建立珍愛生命的價值觀,讓我們一起守護每位少年的微笑!

全文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496948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遏止青少年自殺動機

2013年10月01日

 (Fotolia)
 (Fotolia)
編譯/麥迪
自殺,會傳染嗎?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會提高同校其他少年自殺的機率,猶如傳染病蔓延。也有專家說,很多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想死,只要平時多加注意,或許可以協助阻止悲劇發生。
一項刊登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加拿大2萬2千名12~17歲的兒童,詢問他們身邊或校內是否有人自殺,並了解他們本身有沒有自殺的念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這些青少年並不認識自殺者,但是暴露在這「自殺陰霾」中導致他們自殺的風險增大。
資深作家兼渥太華大學助理教授伊恩•科爾曼(Ian Colman)透露,自殺傳染,模仿他人自殺等現象存在已久,只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自殺具傳染性的理論。例如,韓國媒體報導,韓星孫浩英因為女友自殺深受打擊,他效仿女友燒炭自殺未遂,被送入醫院進行治療。上述的研究發現,自殺的傳染,不僅限於認識自殺者的人,任何有自殺傾向的人都可能受觸動。
科爾曼認為自殺是個全球性的問題,而自殺也是導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自殺會對自殺者身邊的人造成莫大的悲痛,」科爾曼說道。自殺的傳染性是持久的,即使在同一所學校,自殺事件過去了2年,學生嘗試自殺的案例仍在增加中。
讀懂自殺者的求救訊號
其實,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不想活了」。在美國從事自殺終止工作,經驗豐富的謝瑞秋修女認為,八成人在自殺前,會通過不同方式,對身邊人發出訊息,其實他們並不想死!及時讀懂這些求救訊號,就可能成功挽救他們的性命。
在情緒上,企圖自殺者會表現得悲傷、無助、無望、愧疚,明顯的敵意和冷漠。言語中時常提及「我希望我死了」,「我所有問題很快會結束了」等負面訊息。從行為上看,會表現得沒有活力,把珍貴的物品送人、失去平時的興趣、遠離家人朋友、工作或學校等。甚至會出現極端的行為,如酗酒、飆車、濫用藥物,或有具體的自殺行為。
輕生者只是一時想不開
無論如何,謝瑞秋修女透露,撐過去沒自殺的人都會慶幸當時沒有真的死去;絕大多數意圖自殺者,只是想透過尋死來解脫受困的身心。如果他們知道,有人真心愛護他、關心及支持他,或其問題能得到解決,他們就不會想尋死了;其實自殺也是一念之間的決定。
有自殺傾向心理急需關注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李潔透露,自殺的首要因素是精神障礙,如憂鬱症,其次是之前自殺未遂,第三是對生活無望,第四則是失去親人、事業或失戀等。
面對有自殺傾向的親友,李潔透露人們應耐心聆聽,而不是進行批判或企圖說服他改變自己的感受。如果其自殺念頭很強,千萬不要讓他獨處,應陪伴在身旁。她鼓勵人們遇到心理問題時應求助於親人或專業人士。
學會3招 輕鬆趕走壞情緒
對於人生較悲觀、或容易憂鬱情緒及自殺傾向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勿被抑鬱或沮喪等負面情緒籠罩。《家庭醫生在線》刊載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高敏教導大家預防抑鬱的3個方式:
方法1:定短期目標
給自己定下幾個短期目標,能對自己起到激勵作用。相反,過於遠大的目標,容易造成心理壓力。
方法2:找精神寄託
給自己尋找精神寄托,例如宗教信仰,可以幫助自己遠離抑鬱。
方法3:做戶外活動
多進行戶外活動,晒晒太陽,結交新朋友,使自己心情更愉快、明朗。
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可取之道,自殺在許多宗教是被禁止的,甚至在一些國家的法律上也是犯罪的。眾人皆知殺人是犯罪,無論正派的宗教信仰,道德規範或法律上都不允許,那麼人們就應該以同樣的看法對待自己的生命。總而言之,積極面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珍惜生命帶來的一切,雨後還有彩虹。

全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tw/n71347/%E9%81%8F%E6%AD%A2%E9%9D%92%E5%B0%91%E5%B9%B4%E8%87%AA%E6%AE%BA%E5%8B%95%E6%A9%9F.html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左右看:數位時代的教育

左看:老腦袋碰上新世代
當代的小孩很小就與數位工具為伍,可能從幼兒起,他們就熟悉聲光鍵盤遊戲,青少年使用智慧手機的速度和範疇比起他們的父母強上好幾倍,互動電玩和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絡更已成為新生代的生活重心。這明顯已是一個數位的世代,在人類發展史上,電腦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應用,不僅是再一次的工業革命,其重要性甚至可以比擬為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
在教育上,我們亟待探討的課題至少包括:網際網路的使用已經改變學習的模式,那麼是否也已經改變學童大腦的構造?孩子們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那麼長,究竟是豐富化或貧困化他們的文化以及心理認知?青少年沉浸於社交網站,究竟是讓他們更孤立或是反而開展新型態的人際關係?從數位工具新發展出來的溝通、表達和自我建構模式,是否會影響到人格的發展?
然則,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其革命性的意義,對於數位時代學童的學習模式也未做深入的探究,這也導致我們的教育體系與現實世界的落差越來越為擴大。掌握教育決策者的陳舊腦袋碰上變動快速的數位新世代,若是不僅快彌補其間的落差,未來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
劉鳴生/研究員
右看:‘人工智慧’不是‘智慧’
我們應該密切關注新生世代網路上癮的現象。對於電玩、臉書和飆網的沉迷,與菸癮、酒癮、毒癮並沒有兩樣,長期而言,都會產生依賴、無可自拔的狀態。尤其是,電腦和手機螢幕裡潛藏著太多暴力、色情的煽動和誘惑,缺乏自制力者很容易自此走上歧途暗路。
面對數位科技的發展,掌管教育決策的人更不能忘記其「教育者」的角色。做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規範」和「引導」,也就是要力行規範網路的使用範疇,引導學童將數位工具應用到正當的學習之上。
新世代生來就與鍵盤和螢幕做伴,有人稱之為「e世代」,也有人稱之為「小拇指」,因為他們的手指無時無刻不在智慧手機或平板的螢幕上飛舞。但是,我們應該更意識到,數位科技即使已經侵入我們的生活,溝通、諮詢、學習、娛樂、消費購物幾乎都已形成依賴的狀態,但是,再怎麼不可或缺,這些畢竟都是「人工智慧」。
既是「人工智慧」,就不是真正的「智慧」。過度依賴,就等於是接受「科技獨裁」,最後是被奴役、被愚弄都不自知。由於資訊來得太容易,人們逐漸忽略了思考和記憶;習慣飆網之後,我們的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人工智慧的陰謀,於今看來,其實就是把人變笨!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7成青少年 曾受到網路霸凌

〔本報訊〕最近一項英國調查研究顯示,超過100萬的年輕人使用社群網站曾受到「網路霸凌」,而且使用臉書者受到霸凌的比率竟是其他社群網站的2倍,專家表示,受到網路霸凌者可能對自尊產生嚴重傷害。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做這份研究的反霸凌慈善機構創始人利亞姆‧哈克特(Liam Hackett)表示,許多人以為網路霸凌並不比現實中的霸凌傷害更大。但調查發現,年輕人受到網路霸凌的程度比過去報導過的還要高出許多。

 該研究調查了1萬名13到22歲的年輕人,發現有超過7成的人曾受到網路霸凌;1/5的人表示該霸凌是非常嚴重的;4成的人表示「經常性地」受到網路霸凌,像是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都是來源之一,且有超過半數的臉書用戶都曾受到網路霸凌。

 8月時,一名14歲的女學生漢娜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原因是她在某個匿名的社群網站上,受到網路霸凌長達數個月。

 哈克特表示,有些人認為網路霸凌比現實中的霸凌傷害更少,是因為在網路上可輕易將阻擋言論、或刪除,但事實上,在網路上的內容傳播的更迅速且公開,被霸凌者也因此更容易受傷;哈克特希望這份研究可以教育更多的年輕人、父母、學校及政府。

全文網址: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78002&type=%E5%9C%8B%E9%9A%9B&Slots=BInt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偏差青少年 2成有憂鬱傾向

文/柯俊銘
小強(化名)是國中生,原本在校功課尚可,與大家互動關係也不錯。但前陣子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易怒、喜好爭辯、凡事愛唱反調,稍遇挫折便反應激烈。日前甚至因細故毆打同學,被對方家長控告傷害,脫序的行徑令人頭痛。
父母以為他正值叛逆期,所以才會這樣,雖苦口婆心規勸,老師也安排輔導,卻效果有限。直到最近發現小強的手臂上有割痕才驚覺不對,求助精神科診所,才知他罹患憂鬱症。家長感到很訝異,畢竟孩子怎麼看都不像。
根據調查發現,國內每4至5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出現憂鬱傾向,需要專業的介入。
◎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症狀主要會反應在5個層面:
●情緒:鬱悶、愁苦、不快活、悲傷、沮喪,總是哭喪著臉,心情起伏大。
●動機:行事被動、消極與懶散,什麼事都不想做,缺乏興趣,喪失以往活力。
●思考:存在無能、無助、無望、自卑、自貶、自憐的想法。
●動作:活動量減少、不愛講話、語言表達緩慢、老是在發呆。
●身體:常抱怨身體不舒服(如胃痛、頭痛),覺得疲倦、胃口差或睡不著。
然而青少年和成人憂鬱的症狀不盡相同,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沒事就亂發脾氣、暴飲暴食、坐立不安,甚至有攻擊、破壞、偷竊、自殘或濫用菸酒、毒品等偏差行為。
因憂鬱症在青少年時期不易辨識,常被誤解是該發展階段喜歡胡思亂想、鑽牛角尖或鬧彆扭,故意耍帥、裝酷,情緒較不穩定而已。而這年紀的孩子往往對憂鬱症認識有限,也鮮少自覺有問題而主動求助。
要減少憂鬱症造成的損傷,需要家長與老師提高敏感度。倘若孩子的言行舉止反常,社交關係、課業成績受到影響,在表達關懷之餘,最好要立即安排就醫。只要早期發現與積極治療,相信應能順利走出陰霾,重拾笑顏。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青春不叛逆!運動能改善自殺念頭

國內青少年自殺問題日益嚴重,不容輕忽!醫師表示,青少年若有人際關係的困難,容易形成具有自殺的念頭與行為,最新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改善青少年自殺行為,而長期的健康習慣培養,更可以避免因季節交替所引起的情緒不穩,當青少年有自殺念頭時,「傾聽」是最好的良藥,「陪伴」則能緩解自殺念頭的出現。
醫學臨床證實,多運動可以緩解憂鬱情緒,改善青少年自殺行為。
一項瑞典哥德堡大學健康科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18歲時擁有良好的身體健康與日後較低的自殺企圖有關。研究者運用了1項針對1&def136&def527位瑞典男性,所進行的調查來呈現年輕時,從事運動和日後自殺行為風險減低的關係。
身心健康 影響情緒
該研究囊括所有出生在1950到1987年間、完成了強制性測驗的瑞典男性。研究將測驗中的體能測試結果,和國家疾病與死亡登記資料進行比較;經過審慎地檢驗大約340&def000名參與該研究的男性,瞭解了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如何影響這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階段的良好身體狀況,與日後較低的嚴重憂鬱症罹患率有關,以義務兵役體檢中自行車運動的測驗結果來看,18歲時身體狀況較差的人,自殺風險約高出1.8倍。排除了與自殺或有自殺企圖的嚴重憂鬱症對象,不良的身體健康與自殺行為風險的增加仍有相關。
壓力與不穩情緒,容易誘發青少年自殺念頭浮現。
校園環境 影響情緒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分析,運動對於身心的幫助可說是無庸置疑,像是運動過程中與他人產生的互動,除了幫助宣洩壓力、擴展友誼網路甚至找到自我價值與增加信心,這都是運動帶來的附加價值。
此篇研究,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營造校園運動環境及氣氛對青少年的重要性,除了軟硬體的改善之外,鼓勵社團活動,以及在體育課外的時間,適時的舉辦競爭性較低、參與層面較廣的體育競賽,都會有助於青少年更樂於運動。
父母參與 協助改善
另一方面,父母可將運動視為家中生活的一部分,鼓勵孩子養成運動習慣。像自己習慣在傍晚運動,除了太太會一起之外,偶而也會拉著女兒參與,也許孩子一開始會有抗拒,但循序漸進的引導和討論,都能有效鼓勵孩子,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家庭生活留下一些共同美好的記憶。
就輔導經驗來看,青少年由於家庭支持系統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減弱,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求助對象通常為朋友、同儕,向師長及專業人員求助者非常低,因此呼籲青少年內心有困擾無法解決時,除了向朋友吐露心事外,也可向學校的輔導老師等專業人員尋求專業的協助。
運動好處多多,不僅增加青少年人際溝通機會,更讓身心壓力能獲得紓解。
青春叛逆 運動舒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認為,青少年時期因荷爾蒙的改變,情緒波動較明顯,一些憂鬱的症狀也容易在此階段被誤判:像是易怒、煩躁、對事物不滿或獨自關在房裡,常被視為青春叛逆。
但如果旁人觀察有伴隨著睡眠與體重大幅改變,包括:失眠、嗜睡;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或是有學業成績大幅退步甚至拒學現象,則必須正視、積極澄清並找出改善方式。
一起運動 增進感情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理事長、台大精神科李明濱醫師指出,事實上,青少年時期也是許多好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所以如果能運用在學校的團體壓力來刺激或鼓勵青少年,養成運動紓壓、情緒控制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身心健康均有助益。
建議青少年心中若有無法承受的煩惱時,應尋求傾聽的對象如師長、親友,或是專業的諮商人員,勇敢訴說心中的憂愁,有助於紓解心理的壓力,此外,多走出戶外,培養運動習慣,也是重要的紓壓管道。
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
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請幫幫-救救我》活在當下很重要!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小媽媽哭求工作:想賺錢養孩子

中國時報【潘杏惠╱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1.8萬~2萬名青少年父母,勵馨基金會調查曾接受輔導的114位小媽媽,發現高達50%有產後憂鬱症狀,其中29%憂鬱指數偏高,需專業醫師治療。產後能返校就學的小媽媽竟不到5%,能找到工作的小媽媽也僅10%,呼籲大眾給予更多關懷。
20歲的小如(化名)昨現身分享她當的心境。她說自己出身單親家庭,高二那年不小心懷了孩子,未成年的男友去當兵,家中還有年邁阿嬤生病阿公,她得休學負起照顧責任。
一個孩子已經夠讓小如頭大,偏偏她又意外懷孕,目前要扶養1歲、3歲孩子。她說,高中都沒畢業,學歷低,求職困難重重,根本無法外出工作,講著講著哽咽表示:「我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仍想要工作,賺錢讓孩子順利長大。」
勵馨執行長紀惠容指出,根據衛福部2011年資料發現,小媽媽生育數占所有生育數1.3%,其中早產兒比例11.7%,是成年女性5.5%的2倍;國外調查也發現,未婚懷孕青少女,再度懷孕的機率高達20%~至30%。
紀惠容表示,現今社會對未婚懷孕的小爸媽觀感不佳,當孩子願意負起責任,社會應正向看待以「祝福取代譴責」。
勵馨前年起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青少年父母支持服務,包括提升育兒知能、照顧技巧、避孕方式等,有效降低再度非預期懷孕的機率,降低社會成本。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美青少年抽電子菸 比例大增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5日專電)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表示,根據最新調查統計,2011年美國有4.7%的高中生使用電子香菸,這個比例到2012年增加到10%,專家對此表示憂心。

「全國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National Youth Tobacco Survey),是每年對全美就讀6年級到12年級青少年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受訪學生共計兩萬人,調查重點包括了解青少年對香菸的看法、態度、使用習慣,以及是否受支持抽菸或反對抽菸的週遭環境影響。

這項調查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美有4.7%的高中生使用電子香菸,到了2012年這個比例增加為10%。

中等學校學生使用電子菸的比例,也從2011年的1.4%增加到2012年的2.7%。

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主任佛利登(Tom Frieden)表示,青少年使用電子香菸的比例增加,這個狀況讓人憂心,由於尼古丁非常容易上癮,「許多從電子菸開始抽的青少年,後來可能一輩子都掙扎於尼古丁與傳統香菸的成癮之中。」

全文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309060047-1.aspx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吼罵子女殺傷力 一如體罰

時間:2013/9/6   新聞引據:自由時報

根據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為人父母者吼罵不乖的青少年子女可能造成的傷害,一如體罰,因為吼罵也會造成某些跟體罰一樣的問題,包括增加子女憂鬱以及出現攻擊性行為的風險。

  不少美國人視打屁股等體罰為禁忌,但吼罵卻不然。父母甚至有時覺得吼罵能讓小孩好好聽訓與變乖。

  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由匹茲堡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進行、4日刊載於「兒童發展」期刊網站的研究指出,即便親子關係良好,也無法免除青少年子女遭父母吼罵、詛咒或罵孩子「懶」、「笨」等言語羞辱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台灣旅美學者、匹茲堡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也是這項研究共同撰稿人之一的王明德說,吼罵無法減少或糾正青少年子女的問題行為,反而會讓情況更糟。

  該研究追蹤976個雙親家庭,子女年紀為13與14歲。研究發現,當這些家庭的子女13歲時,45%的母親與42%的父親表示曾在過去一年使用嚴厲口頭管教;其中雙親較高使用嚴厲口頭管教的13歲小孩,隔年出現同儕打架、在校闖禍與欺騙父母等問題行為會大幅增加。

  雙親使用嚴厲口頭管教造成子女問題行為增加的情況,與雙親施以體罰造成子女問題行為增加類似;無論親子在非爭吵時的關係有多溫馨,也不會改變嚴厲口頭管教對子女的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子女的問題行為也會導致雙親更常使用嚴厲口頭管教,使得此一惡性循環更加惡化。

  王明德說,青少年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小孩正試圖發展自我認同;當遭到父母吼罵時,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形象就會受損,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能幹、沒價值、沒用。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助理教授維杜恩說,父母可以靠剝奪特權的方式來有效管教子女,像是減少或限制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或取走車鑰匙,但這麼做時父母務必確保沒有附加帶有批判、懲罰與侮辱的語言。

全文網址: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48273&id=1&i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