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1-價值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1-價值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女精神科醫師的話~~致所有在焦慮中的父母們

過去一週來,新銳作家林奕含事件在社會上激起不小的漣漪,許多家有女兒的父母不免擔心──要如何教養家裡的寶貝?讓她有能力判斷社會的醜陋?抑或是如何與她溝通?讓她深愛自己,即使遭逢人世的邪惡艱險,依然可以抬頭挺立不放棄?
身為一個女性精神科醫師,二十多年的臨床生涯,多次看著無助的父母帶著神情茫然的女兒,那些社會的不堪與醜陋,硬生生刻印在女孩心理,從此以往,她再難接受自己,因此手上、心上盡是割痕……. ,我總是試圖翻轉這些印痕,因為臨床經驗告訴我,只要我們可以顛覆傳統的刻板態度,這些苦,可以經歷得平順些。
今天,要傳達給父母親們三點教戰守則,希望大家可以用上這些原則,與女兒一起成長 

1.請教導您女兒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女人」:

請不要教她服膺我們那個年代的「女孩子家」哲學。
您若教她「溫柔」、「順從」,當個值得「被」稱許、「被」欣賞、「被」讚美的女孩子,等同於將她的人生願望建築在成為一個溫順可人、備受他人喜愛的「女人」,她會以為找到好人家、被人疼愛,有「好老公」「好歸宿」是重要的人生目標,而「好老公」指涉的是找到一個身份、地位、學歷、財富優於女方的對象,年齡通常也比較大,當女兒被這些教誨潛移默化,她極容易陷入「師長崇拜」的漩渦裡。
對一個十多歲的女生而言,老師的身份、地位、年齡都是這麼高高在上,當老師稱讚她、欣賞她,女孩們很容易陷入「女人」找到堅強臂膀依賴的「偽幸福」中,輕易就會掉入師生戀的泥淖。所以請教導她成為一個「人」,讓她知道她得勇敢、負責、堅韌、努力追求自己的志業與夢想,她的價值與自信不是建立於「被欣賞」「被肯定」。
所有的「被…..」都是次要的,她必須要看到自己的主體性,例如,自己要成就一個怎樣的人生?要完成什麼志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被動的等待「被」發掘、「被」喜歡、「被」欣賞,所以當老師跟她示好,她會有自信的知道,是自己真的好、老師的肯認讓她更有信心的為自己擘畫更高遠的未來,當夢想放在高處,「找個強壯男人依靠」不再是幸福的指標,這才真能飛向自己的未來。

2.請勿輸入「貞操如命」的價值觀

順著第一點教戰守則的理路,就會知道「貞操」是無足輕重的,與人生追求相關性不高。
女兒的人生操縱在如何構築自己的理想,與誰發生過性關係只是自己人生追求的一部分。所以請不要輸入傳統「貞操如命」的八股教誨,這樣才不會一旦與男友發生性關係,就覺得「以身相許」,不能輕易離開,伴侶間的暴力,經常是貞操觀念的遺毒,若女兒從小就知道要「許給自己」,不要「許給別人」,就會更奮力爭求自己的權益,有能力遠離家暴。
同樣的道理,當遭遇性侵事件,傳統的貞操觀念會讓女孩拼命責怪自己不小心、沒有保護好自己,所以害自己「不完整」,擔心這「不完整」導致遇不到好男人,而嫁不到好男人在「貞操如命」的價值觀裡等同於人生悽慘,在這樣的邏輯中經常會陷入重複自殺/自傷的循環。
這種對於貞操的過度歌頌與順服,往往是女性悲劇的源頭,太執著於「為自己的丈夫保留完璧」,苛求自己身體的「完整」「完美」,而不注重自己身為一個人,如何在風浪中追尋自己所愛?重新建立對愛情的信任?如何安全的滿足自己對愛的需求?這些才該是我們女兒需要關注的焦點。
請教導女兒著重於「自我追求」,而非「身體完美無暇」的苛求,所以,請讓女兒知道,不會因為被性侵,自己就不完美,人的完整是因為自己可以獨立思考、可以知道自己要什麼?渴求什麼?有能力追求自己的想望!絕不是建構在「身體完美無瑕」的苛求。

3. 「時間」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敵人
不管您多麼忙碌,請您抽出時間,傾聽女兒的聲音、與女兒交換意見,聽女兒的心聲。常常因為忙碌,我們說話急了、氣了、沒耐性了,這會傷人,所以請挪出時間,這是教導女兒最重要的元素,也無疑的,是女兒的深切渴望!
身為父母,依著這三點教戰守則,女兒即使面對人世醜惡艱險,她們會保留深愛自己的能力。
 
作者:陳映燁
簡介:精神科醫師,美國哈佛大學健康與社會行為學博士,目前任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是北市聯醫的社區精神科主任,也是陽明大學教授,長期致力於自殺研究。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青年性教育大哉問 家扶、杏陵、荷光辦營隊

  花蓮家扶中心為提升青少年正確性知能,本月十六、十七日兩天於花蓮縣社會福利館,與財團法人杏陵基金會、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共同辦理「青少年性教育營隊」,藉由團體活動、遊戲等方式,帶領少年正確了解男女自我生理發展變化、兩性議題、法律知識等,使其做好自我保護。
  青少年於青春期階段,對於兩性、生理結構產生好奇,該中心為增進青少年正確性知能,邀請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孩子參與,透過遊戲及趣味的解說,帶入兩性議題。家扶社工邀請男學員擔任模特兒,示範如何正確穿著內衣,使學員了解兩性生理結構,進而達到兩性平等尊重。
  家扶主任陳清輝表示,青少年在面對身體轉變的階段,會出現不安及焦慮感,會怯於詢問父母或導師,也會開始在意同儕間發展一致性,出現錯誤的性知識探索,或是產生兩小無猜、偷嘗禁果等行為,此次辦理青春達人遊戲營,主要是讓青少年有正確的價值觀與知識,減少錯誤探索。
  在家扶社工輔導過程中,發現青年對於兩性生理發展、戀愛、性別等議題,充滿許多好奇心,參與活動的國小六年級小小(化名),雖學校有教過,但仍感些許到害怕,經過營隊教導後,建立起正確觀念,也不再因不了解而害怕。
  活動中,青年對於兩性議題充滿疑問,有青年提問男生為什麼不能生小孩、女生為何有月經、為何男生看女生身材評論美醜等疑問,社工們利用第二天「性好奇大哉問」活動,為青年們做解答,並透過塞可斯桌遊增加青年對第二性徵發展及自我保護概念的認識。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毒品入侵校園 警方:有小6就開始吸毒

花蓮縣國中小學校長會議昨開議,縣長傅崐萁重視毒品入侵校園問題,宣布毒品防治、杜絕的績效,將納入警察局及5個分局掃毒的考核標準。警界人士指出,校園確實存在毒品問題,甚至有孩童從小6就開始吸毒。

花蓮「黑數太多了!」熟知內情的警界專家指出,藥頭從常去網咖、夜店流連的問題青少年著手,販售三級毒品K他命、一粒眠等,侵入校園。

警方曾建議將K他命等提升為二級毒品,但教育界、醫界不少人反對,認為吸毒人口是病犯不是罪犯;二級毒品要受刑事法制裁,三級毒品只是行政法制約而已,因而,三級毒品在校園「氾濫成災」。

花蓮慈濟醫院泌尿部主任郭漢崇指出,暑假結束後,K他命的問題也隨著開學浮現,他呼籲,吸食上癮者要及早就醫治療,將毒品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花蓮縣警局長廖美鈴、花蓮高分檢署檢察官黃怡君最近拜會郭漢崇,針對青少年濫用藥物,導致泌尿系統喪失功能的K他命問題,交換意見,希望藉由醫療專業知識,建立正確的反毒觀念,也讓已上癮的吸食者能透過正確醫療觀念,獲得醫治並戒毒。

近年來,青少年濫用藥物嚴重,特別是K他命吸食成癮,還可能造成泌尿功能嚴重受損,導致必須包尿布過生活,須接受膀胱重建手術才可能獲得改善。郭漢崇指出,暑假結束後,K他命的問題也隨著開學浮現,他建議吸食上癮者要及早就醫治療,讓毒品對身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會拉K的小孩子,絕對不會坐在教室聽宣導,而是躲在角落拉K」,郭漢崇曾為14名K他命膀胱炎病患動膀胱擴大整型手術。他說,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K他命的問題,不能只是宣導不要拉K,而應該是改善這個社會,包括很多家庭的問題社會價值觀等等,才能對這些青少年伸出援手。
新聞網址:http://times.hinet.net/news/19246415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周子瑜恐係青少年受虐個案

周子瑜在YouTube道歉影片中面容憔悴、聲音顫抖,我們看了十分震驚,因而高度懷疑年僅16歲的周子瑜已屬青少年受虐(teen abuse)個案,尤其「情緒受虐(emotional abuse)」情況嚴重,HSVG公益行動因而要求南韓JYP公司改正該公司對周子瑜的不當監護,並立即提供周子瑜必要的心理健康照顧。
 
HSVG公益行動也已經致函南韓衛福部長,請該部督導JYP公司落實改善措施,確保周子瑜的心理健康。另據媒體報導,周子瑜13歲就遠赴南韓接受JYP公司的訓練,所以我們也請南韓衛福部調查,過去三年多,周子瑜在南韓期間的健康與福利,是否依南韓的兒少福利法律獲得妥善照顧。
 
我們做出上述立即反應,因為歐美的政府與學界,都視「青少年情緒受虐」為重要議題,包括「讓青少年覺得,唯有『滿足他人要求』,自己才有價值」,「不給青少年『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以及「使青少年陷入『非青少年能力可面對』之人際互動」,都被視為「對青少年造成『情緒虐待』」。研究證明,情緒受虐的青少年比較容易出現畏縮、焦慮、沮喪、易怒等情形,甚至表現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自殺傾向。
 
因此,HSVG公益行動也已經寫信到台灣衛福部的部長信箱,請台灣跟南韓衛福部密切合作,督導JYP公司的改善作為。另外,針對周子瑜13歲就在南韓受訓,我們也希望台灣衛福部調查她父母是否違反台灣兒少福利法律的相關規定。
 
最後,我們在此呼籲台灣的醫學界(尤其是精神醫學)、公衛界、心理學界、以及兒少福利相關團體,如果跟南韓相同領域的個人或組織有所連繫,務必請南韓方面協助關心周子瑜的情緒及心理健康狀況,並要求JYP公司確實遵守南韓兒少福利法律的相關規定,不容類似的「情緒受虐」狀況再次發生。

新聞來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119/778696/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怕排擠、憂身材… 2成5少女時代煩惱多

10月11日是「台灣女孩日」,但董氏基金會長期調查卻發現,台灣女孩「少女時代」煩惱多!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13至18歲青少女,每4人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比例高於青少男,少女們的5大壓力包括考試、課業表現、同儕關係、父母期待及身材外貌。
「我想念設計,可是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選擇?」、「我不敢說出心裡話,怕朋友排擠我。」大直高中兩位女學生,昨在「台灣女孩日」記者會裡,鼓起勇氣說出自我的煩惱,藝人路嘉欣回應學生問題,也分享自己的青少女煩惱經驗。
路嘉欣說,她在學生時期很乖巧,只是一再因修眉毛問題被教官警告、記過,因此很害怕上學,但最後她向教官表達想法,「校規沒有規定不能修眉毛,何況我沒有因此影響學業」。她說,在嘗試開口表達意見的過程,讓她建立自信,也成功說服父母相信自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女孩的成長過程比男孩更容易受到性別限制與不友善的社會氛圍,導致懷疑自我價值、限制自我發展,甚至很多青少女難以克服課業、升學及人際壓力,如果一味想說讓自己變美,他人就會對自己產生好感,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若要提升自我價值,必須從肯定自我開始。
葉雅馨建議,每個女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不妨看看鏡中自己,找出自我美麗之處,讚美自己兩句,學習愛自己,同時也建議家長,回憶自己少男、少女時代的煩惱,也才能理解子女的憂慮,三不五時讚美孩子,讓孩子自小從家庭就培養自信。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與青少年談墮胎和性行為的危害-原載《中信》月刊第45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


曉君:

妳好。我是十八歲職業訓練學校的三年級學生,曾有過兩個寶寶。但我殺了他們(因男方不要,我尚在求學,及家庭問題等)。如今我又懷孕,我愛這個小生命,很想把他生下來。但仍未想結婚。目前我已經和寶寶的父親分開。他也不想要這個小生命。我不知道應把胎兒留下來還是不留?若留下,我並沒有足夠的能力撫養他。怕害了他。戶籍也是個問題。若不留,對我來說是個更深的遺憾和傷口。

救救我,我好迷惑,好徬徨,也很無奈。

~小依

親愛的小依妹妹:

謝謝妳的信任,把難題坦誠相告。妳的來信雖然十分簡短,但內容卻很是重要,因為這是關係妳腹中孩子的生死問題,和妳一生的前途與幸福。所以我帶著禱告的心情,十分謹慎地嘗試從幾方面給妳建議和助導。

首先,妳腹中懷了小孩——妳想過嗎?在妳身體裡,竟然有一個新生命在成長中!這是造物主賜給媽媽們最神聖、最珍貴的禮物和經歷,是別人——未做過媽媽的人,所無法經歷和了解的。但是,妳卻不能接受這禮物,因為妳是未婚媽媽,沒有丈夫跟妳分擔照顧和養育寶寶的責任。妳自己也沒有能力。無論心智、品性、經濟、身份各方面,妳仍未成熟,仍未準備好做一個好母親。妳怕糟塌了這份禮物,考慮大家都採用的方法——墮胎解決,速戰速決。但妳已墮胎兩次,妳自己知道,妳已殺害了兩個小生命,若再殺第三個,妳的內心只會更加深內疚。所以妳又想留下寶寶。但是,似乎留或不留,都有很多困難。妳已走投無路,不知如何是好。

親愛的小依妹妹,妳知不知道,其實妳還有第三個抉擇?就是將小孩子生下來,然後讓疼愛小孩,又有能力撫養的家庭領養。讓他們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們愛他,保護他,為他供書教學,把他撫養成人。這樣,妳不但保存了寶寶的生命,也讓寶寶得著比跟妳在一起更好的照顧和機會;妳千萬不要再殺害妳的寶寶;同時,妳也讓領養寶寶的家庭因小孩而快樂。這樣,妳心中的迷惘、徬徨和無奈,豈不是都解決了麼?要是妳想知道這方面的資料,妳可以從電話簿找專門輔助未婚媽媽的基督徒機構,如Pregnancy Crisis,如果妳在大陸,大約可聯絡有領養計劃的育嬰院或孤兒院等機構。

第二是關係妳個人一生前途和幸福的問題。妳才十八歲,便已作了很多錯誤的抉擇,讓妳身心靈受到很大創傷。雖然,以目前的社會風氣,婚前性關係和墮胎已在年輕的一代中流行和普遍被接受,完全不當一回事,但是妳親身經歷,妳自己知道,做了這些事後,即使別人不責罰妳,妳仍舊心裡不安。妳感到內疚。並且,這些經歷並不能使妳抬起頭來做人。妳不因此覺得更有尊嚴和更被愛。反之,妳沒有勇氣把這些事告訴妳的父母和對妳有期许的師長。或者,妳覺得沒有人對妳有期许?妳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感?妳不尊重自己?也感覺別人不尊重妳?但是,妳仍舊過著這種生活,不斷把自己給人,又不斷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一些什麼。但是每一次都以分手收場。又或者,妳對人已沒有了期望?妳已自暴自棄,不知所謂的懷孕、然後墮胎,周而復始,無法跳出這個泥坑?

親愛的妹妹,我希望妳不是這樣的人。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妳應該知道,妳是有抉擇權的。妳可以從這個困境中跳出來。妳可以重建妳的人生幸福和尊嚴。

首先,我想讓妳知道婚前性行為可能產生什麼後果:

1. 帶來懷孕的危險。
2. 感染性病。這是一種極其痛苦、危害個人健康的傳染病。嚴重者還可能染上愛滋病,賠上性命。
3. 阻礙個人在智力、社交、情緒、學業各方面的正常發展,導致身心發展不平衡和不健全。
4. 由於二人把關係的重點集中於情慾,因此阻礙了二人感情的發展。
5. 在日後的感情和婚姻關係上,種下猜疑、害怕和不信任的禍根。導致日後婚姻關係難和諧美滿。

所以,妳看,婚前性行為,可說對當事人百害而無一利。但妳還有別種選擇嗎?是的,妳還可有別的選擇。例如:

1. 替自己定下目標,如:十八到二十歲專心求學。待畢業後,找一份正當工作。二十一歲到二十五歲開始結識男朋友,找結婚對象,然後結婚。二十六歲後,有孩子,建立家庭。
2. 在求學期間,除了一般社交,不接受異性朋友單獨約會。
3. 同時間阅讀一些有關男女交往、戀愛、約會的書籍。參加社區或基督教機構主辦的「交友、戀愛、婚姻講座」,增廣見識,裝備自己。
4. 拒絕看挑逗性的電視、電影和錄影帶,或黃色書報;不聽充滿色情和挑逗性的音樂。

或者妳覺得這些都太難了,妳做不到。但是,請記得,妳可以求主耶穌基督幫助,因為「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不知道妳有沒有讀過約翰福音四章1至42節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這個婦人曾有五個丈夫,並且現在的也不是她的丈夫。但是,她遇見了耶穌,知道了耶穌就是上帝差來的救世主,並且知道上帝愛她,要幫助她脫離見不得光的生活。她因為信了耶穌,生命便有了轉機,勇敢的面對她的過去,回到村子裡去告訴別人,上帝在她生命裡所作的奇妙改變。最後使整個村莊裡的人都認識耶穌,得到上帝的救恩。親愛的小依妹妹,妳也可以重新做人。願主耶穌幫助妳作最聰明,也是妳自己和嬰孩最好的抉擇。

~曉君


本篇文章原載自《中信》月刊第459期(中國信徒佈道會),非代表本部落格之主見或定論,僅供讀者參考!

全文網址:http://chinese.gospelherald.com/news/lif-23056-0/%E7%94%9F%E6%B4%BB-%E9%83%BD%E5%B7%BF%E8%A9%B1%E9%A1%8C-%E8%88%87%E9%9D%92%E5%B0%91%E5%B9%B4%E8%AB%87%E5%A2%AE%E8%83%8E%E5%92%8C%E6%80%A7%E8%A1%8C%E7%82%BA%E7%9A%84%E5%8D%B1%E5%AE%B3-%E5%9F%BA%E7%9D%A3%E6%97%A5%E5%A0%B1#.UoQcOdK4PQs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提醒父母注意〜青少年自殘行為不容忽視



宋其佳/報導

 「我很生氣,總覺得腦袋要爆炸了,但很奇怪的是,我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劃過手臂時,心中憤憤不平的氣就用來越少,心裡也越平靜…….」,這是17歲阿明面對憤怒時慣用的方式,他是「特例」?還是普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現象?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為提醒老師及家長正視青少年自殺與自殘的問題,配合世界心理衛生日,於10月16日假嘉義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原兒童館)舉辦本市學校認輔教師及社工之青少年心理衛生及自殺防治教育訓練,透過認知訓練,提升接觸孩子第一線人員對其表現之負向情緒有一定的敏感度,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介入,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名列第二,另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殘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學青少年曾有自殘經驗的比率約13.9〜22%,這些孩子就是日後產生自殺行為的高危險群,青少年自殘行為往往會互相「傳染」,最常見自殘行為如用刀割手腕、手臂、香菸燙傷自己、在皮膚上刻字、用力捶打牆壁或用頭撞某物等,父母、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情形,應意識到孩子正處於一些負向情緒中,及早協助孩子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與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呼籲大家持續關心家中青少年,如果無法面對孩子壓力、負向情緒,亦可向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詢求協助,中心設有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讓專業的心理師傾聽孩子的心聲,亦有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用心傾聽關懷,建立珍愛生命的價值觀,讓我們一起守護每位少年的微笑!

全文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496948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應召女塞血球裝處女 恐染愛滋B肝

坊間流傳有應召女郎以塞血球假裝處女,抬高價格,但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其中竟還有醫師販賣「處女血球」,大撈黑心錢!且部分血球血液來路不明,恐有傳染疾病隱憂,醫師更指出,將棉球塞入陰道,若處理不當,會引起骨盆腔發炎,最嚴重可致命,不明血液更可能傳染愛滋病、B型肝炎。
不明血液可能傳染愛滋病、B型肝炎。
血球來路不明 恐傳愛滋病及肝炎
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表示,將冷凍血液棉球塞入陰道,假裝是處女初次性行為「落紅」已經是老方法,且國內外都有人用,並不需要複雜技術,但此次報導出的診所,有些販賣來路不明的血球,除了購買的應召女郎本身容易發炎,經血液傳染的B型肝炎、愛滋病也可能藉此傳染。
報導指出,購買「處女血球」的人多是應召女子,因處女可開更高價碼。但醫師強調,來路不明的血球除了清潔消毒問題,影響應召者的健康,更無法確定的是血球中血液是否為已感染疾病血液,應召女子在陰道中塞入血球,再與嫖客發生關係,雙方感染經血液傳染的愛滋病、B型肝炎機率都很高。
賣「處女血球」 最重可吊銷醫師執照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副處長黃繼慶表示,販售血球若使人染上愛滋病,便觸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1條,最高可處10年有期徒刑,而醫療機構如沒做好感染控制,至是病患感染傳染疾病,則觸犯《傳染病防治法》,最高可罰30萬元。
坊間流傳有應召女郎以塞血球假裝處女,抬高價格。(圖中人物非事件本身)
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指出,抽血屬侵入性醫療行為,執行者若未具醫師資格則屬密醫,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依此報導內容來看,有些販賣「處女血球」者為正規醫師,經調查後證據確實,便有違背醫學倫理疑慮,可以醫師法第25條開罰,最重可勒令診所停業1年或吊銷醫師執照。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遏止青少年自殺動機

2013年10月01日

 (Fotolia)
 (Fotolia)
編譯/麥迪
自殺,會傳染嗎?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會提高同校其他少年自殺的機率,猶如傳染病蔓延。也有專家說,很多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想死,只要平時多加注意,或許可以協助阻止悲劇發生。
一項刊登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加拿大2萬2千名12~17歲的兒童,詢問他們身邊或校內是否有人自殺,並了解他們本身有沒有自殺的念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這些青少年並不認識自殺者,但是暴露在這「自殺陰霾」中導致他們自殺的風險增大。
資深作家兼渥太華大學助理教授伊恩•科爾曼(Ian Colman)透露,自殺傳染,模仿他人自殺等現象存在已久,只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自殺具傳染性的理論。例如,韓國媒體報導,韓星孫浩英因為女友自殺深受打擊,他效仿女友燒炭自殺未遂,被送入醫院進行治療。上述的研究發現,自殺的傳染,不僅限於認識自殺者的人,任何有自殺傾向的人都可能受觸動。
科爾曼認為自殺是個全球性的問題,而自殺也是導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自殺會對自殺者身邊的人造成莫大的悲痛,」科爾曼說道。自殺的傳染性是持久的,即使在同一所學校,自殺事件過去了2年,學生嘗試自殺的案例仍在增加中。
讀懂自殺者的求救訊號
其實,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不想活了」。在美國從事自殺終止工作,經驗豐富的謝瑞秋修女認為,八成人在自殺前,會通過不同方式,對身邊人發出訊息,其實他們並不想死!及時讀懂這些求救訊號,就可能成功挽救他們的性命。
在情緒上,企圖自殺者會表現得悲傷、無助、無望、愧疚,明顯的敵意和冷漠。言語中時常提及「我希望我死了」,「我所有問題很快會結束了」等負面訊息。從行為上看,會表現得沒有活力,把珍貴的物品送人、失去平時的興趣、遠離家人朋友、工作或學校等。甚至會出現極端的行為,如酗酒、飆車、濫用藥物,或有具體的自殺行為。
輕生者只是一時想不開
無論如何,謝瑞秋修女透露,撐過去沒自殺的人都會慶幸當時沒有真的死去;絕大多數意圖自殺者,只是想透過尋死來解脫受困的身心。如果他們知道,有人真心愛護他、關心及支持他,或其問題能得到解決,他們就不會想尋死了;其實自殺也是一念之間的決定。
有自殺傾向心理急需關注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李潔透露,自殺的首要因素是精神障礙,如憂鬱症,其次是之前自殺未遂,第三是對生活無望,第四則是失去親人、事業或失戀等。
面對有自殺傾向的親友,李潔透露人們應耐心聆聽,而不是進行批判或企圖說服他改變自己的感受。如果其自殺念頭很強,千萬不要讓他獨處,應陪伴在身旁。她鼓勵人們遇到心理問題時應求助於親人或專業人士。
學會3招 輕鬆趕走壞情緒
對於人生較悲觀、或容易憂鬱情緒及自殺傾向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勿被抑鬱或沮喪等負面情緒籠罩。《家庭醫生在線》刊載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高敏教導大家預防抑鬱的3個方式:
方法1:定短期目標
給自己定下幾個短期目標,能對自己起到激勵作用。相反,過於遠大的目標,容易造成心理壓力。
方法2:找精神寄託
給自己尋找精神寄托,例如宗教信仰,可以幫助自己遠離抑鬱。
方法3:做戶外活動
多進行戶外活動,晒晒太陽,結交新朋友,使自己心情更愉快、明朗。
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可取之道,自殺在許多宗教是被禁止的,甚至在一些國家的法律上也是犯罪的。眾人皆知殺人是犯罪,無論正派的宗教信仰,道德規範或法律上都不允許,那麼人們就應該以同樣的看法對待自己的生命。總而言之,積極面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珍惜生命帶來的一切,雨後還有彩虹。

全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tw/n71347/%E9%81%8F%E6%AD%A2%E9%9D%92%E5%B0%91%E5%B9%B4%E8%87%AA%E6%AE%BA%E5%8B%95%E6%A9%9F.html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左右看:數位時代的教育

左看:老腦袋碰上新世代
當代的小孩很小就與數位工具為伍,可能從幼兒起,他們就熟悉聲光鍵盤遊戲,青少年使用智慧手機的速度和範疇比起他們的父母強上好幾倍,互動電玩和臉書、推特等社交網絡更已成為新生代的生活重心。這明顯已是一個數位的世代,在人類發展史上,電腦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和應用,不僅是再一次的工業革命,其重要性甚至可以比擬為文字和印刷術的發明。
在教育上,我們亟待探討的課題至少包括:網際網路的使用已經改變學習的模式,那麼是否也已經改變學童大腦的構造?孩子們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那麼長,究竟是豐富化或貧困化他們的文化以及心理認知?青少年沉浸於社交網站,究竟是讓他們更孤立或是反而開展新型態的人際關係?從數位工具新發展出來的溝通、表達和自我建構模式,是否會影響到人格的發展?
然則,我們的教育體系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其革命性的意義,對於數位時代學童的學習模式也未做深入的探究,這也導致我們的教育體系與現實世界的落差越來越為擴大。掌握教育決策者的陳舊腦袋碰上變動快速的數位新世代,若是不僅快彌補其間的落差,未來可能會是一場大災難。
劉鳴生/研究員
右看:‘人工智慧’不是‘智慧’
我們應該密切關注新生世代網路上癮的現象。對於電玩、臉書和飆網的沉迷,與菸癮、酒癮、毒癮並沒有兩樣,長期而言,都會產生依賴、無可自拔的狀態。尤其是,電腦和手機螢幕裡潛藏著太多暴力、色情的煽動和誘惑,缺乏自制力者很容易自此走上歧途暗路。
面對數位科技的發展,掌管教育決策的人更不能忘記其「教育者」的角色。做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規範」和「引導」,也就是要力行規範網路的使用範疇,引導學童將數位工具應用到正當的學習之上。
新世代生來就與鍵盤和螢幕做伴,有人稱之為「e世代」,也有人稱之為「小拇指」,因為他們的手指無時無刻不在智慧手機或平板的螢幕上飛舞。但是,我們應該更意識到,數位科技即使已經侵入我們的生活,溝通、諮詢、學習、娛樂、消費購物幾乎都已形成依賴的狀態,但是,再怎麼不可或缺,這些畢竟都是「人工智慧」。
既是「人工智慧」,就不是真正的「智慧」。過度依賴,就等於是接受「科技獨裁」,最後是被奴役、被愚弄都不自知。由於資訊來得太容易,人們逐漸忽略了思考和記憶;習慣飆網之後,我們的的注意力越來越難集中。人工智慧的陰謀,於今看來,其實就是把人變笨!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青少年瘋減肥 追求大腿「有距離」



強求瘦到站直時大腿間有距離,可能影響健康。圖為紐約一場服裝秀檔案照。
美聯社
許多女性想減肥,但網路上最近掀起了一陣危險的減肥潮流:青少年和年輕女性都在以雙腳併攏,但大腿互不相碰為減肥目標,研究飲食失調的專家深感憂慮。大部分人雙腳併攏站立時,大腿會接觸,只有極少比率的人因大腿極纖細而碰不到,這就是所謂的「大腿距」。專家稱,要達到這個效果既危險又不太可能。但有些非常瘦的模特兒有「大腿距」,因此被無數社媒網站和博客熱捧,美名其曰「美麗的成就」。
2011年的的一項研究發現,同儕之間在社群媒體上相互比較的壓力是造成飲食失調的主因。花大把時間在臉書上的青春期女生更容易飲食失調,並發展成負面體型。
匹茲堡的整形手術醫生萊特表示,這不是個值得人追求的目標,「大腿距」其實由基因決定,就算是那些極瘦的人也有可能無法達到距離。她說:「大部分身材好的人都沒有大腿距,因為他們的大腿肌肉強健,所以相互接觸。」
雖然目前不能確定追求「大腿距」是否引發死亡,或引起多少飲食失調,但專家確信,成天在網路上看極端的標準和攀比心理會增加飲食失調的危險。更可怕的是,這些瘦身網站不但上傳瘦腿模特的圖片、「大腿距」教程和各類飲食的「溫馨提示」,還將猶太人大屠殺中死於飲食失調的受害者作為減肥的動力。
全美飲食失調協會已推出健康飲食的網站作為回擊,他們在網站上宣傳正面的體型,鼓勵健康的飲食和體重態度。
減重方法百百款,衛生專家說,吃素減肥若選材及烹調方式不對也瘦不下來,而且許多減重方法可能危害健康。
【2013/10/05 聯合晚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青少年瘋減肥 追求大腿「有距離」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05897.shtml#ixzz2h5NqUfcX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7成青少年 曾受到網路霸凌

〔本報訊〕最近一項英國調查研究顯示,超過100萬的年輕人使用社群網站曾受到「網路霸凌」,而且使用臉書者受到霸凌的比率竟是其他社群網站的2倍,專家表示,受到網路霸凌者可能對自尊產生嚴重傷害。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做這份研究的反霸凌慈善機構創始人利亞姆‧哈克特(Liam Hackett)表示,許多人以為網路霸凌並不比現實中的霸凌傷害更大。但調查發現,年輕人受到網路霸凌的程度比過去報導過的還要高出許多。

 該研究調查了1萬名13到22歲的年輕人,發現有超過7成的人曾受到網路霸凌;1/5的人表示該霸凌是非常嚴重的;4成的人表示「經常性地」受到網路霸凌,像是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都是來源之一,且有超過半數的臉書用戶都曾受到網路霸凌。

 8月時,一名14歲的女學生漢娜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原因是她在某個匿名的社群網站上,受到網路霸凌長達數個月。

 哈克特表示,有些人認為網路霸凌比現實中的霸凌傷害更少,是因為在網路上可輕易將阻擋言論、或刪除,但事實上,在網路上的內容傳播的更迅速且公開,被霸凌者也因此更容易受傷;哈克特希望這份研究可以教育更多的年輕人、父母、學校及政府。

全文網址: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78002&type=%E5%9C%8B%E9%9A%9B&Slots=BInt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紐西蘭青少年存種族歧視 華裔青少年缺文化自豪感

沈子涵/整理 

 紐西蘭天維網報導,一項最新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紐西蘭的青少年中,種族歧視普遍存在。 

 一份近日刊載在《紐西蘭心理學報》的研究報告詳細紀錄了青少年談論他們對自己所屬種族的感受。該調查由奧克蘭大學發起,對奧克蘭5所多種族學校中共695名year 

 9學生進行了訪問,所有學生都以匿名的方式接受訪問,回答他們身為毛利人、歐裔白人、華人和薩摩亞人,最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 

 調查發現,身在紐西蘭的華人青少年認為,作為華裔的好處是有不一樣的文化、美味的食物、豐富的傳統和良好的教育環境,壞處則是容易被定義為“只懂讀書”和單一思維,此外,他們也常常會被同齡人判定為駕駛技術差、會吃貓和吃狗,父母管教甚嚴。 

 歐裔青少年則往往對自己的種族感到自豪,並承認他們認為在紐西蘭,歐裔佔據著“主導層次”,這令他們享有某些“特權”。但同時,也會感到內疚。大多數歐裔青少年表示,他們對毛利人過去所遭受的對待感到尷尬。 

 而毛利青少年對於他們的文化、語言和舞蹈感到自豪,他們認為,身為毛利人“很酷”。不過,他們的文化同樣令他們成為種族主義目標,對此,毛利青少年們感到非常不公。他們表示,自己常常被他人看作“懶惰、愚笨和受優待的人”。 

 相較之下,毛利和薩摩亞青少年更樂意接受和學習他們的傳統文化,而歐裔白人和華人青少年除對身為紐西蘭人感到自豪之餘,並不認為他們的文化有何特別。 

 但無論來自任何族裔,這些青少年們都非常不喜歡“被定性”的感覺——他們不喜歡因為自身所屬的種族而被“預設立場”或是“貼標籤”,並希望成年人不要再擁有這樣的刻板思維。 

 負責該調查的研究員Melinda Webber博士表示,該研究發現,家長能跟子女討論他們的種族身份很重要,教師也應該直面這一問題。 

 Melinda Webber表示,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青少年都表示,他們曾受到、參與或是目擊種族歧視。在多種族學校念書的歐裔青少年經歷的種族歧視事件通常只發生在校內,但其他族群則表示,在校外也常常遇到種族歧視事件。 

 “來自成年人的種族歧視,對孩子們帶來的傷害最大。”Melinda Webber稱,據一名毛利青少年敍述,他曾和同學們一道在放學後前往商店,他是唯一一個被要求把書包放在店外的人。“這種事對孩子們帶來的創傷非常大。” 

 此外,該調查還發現了一些與海外相反的趨勢——國際研究顯示,對傳統文化有正面感覺的學生,在學校的成績通常較好,但在紐西蘭的情況則恰恰相反。歐裔白人和華人對傳統文化的感受不強,但成績較好,毛利人和太平洋島人對傳統文化具有比較強的融入感,但成績較差。 

文章全文: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5&docid=102470095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偏差青少年 2成有憂鬱傾向

文/柯俊銘
小強(化名)是國中生,原本在校功課尚可,與大家互動關係也不錯。但前陣子脾氣突然變得暴躁易怒、喜好爭辯、凡事愛唱反調,稍遇挫折便反應激烈。日前甚至因細故毆打同學,被對方家長控告傷害,脫序的行徑令人頭痛。
父母以為他正值叛逆期,所以才會這樣,雖苦口婆心規勸,老師也安排輔導,卻效果有限。直到最近發現小強的手臂上有割痕才驚覺不對,求助精神科診所,才知他罹患憂鬱症。家長感到很訝異,畢竟孩子怎麼看都不像。
根據調查發現,國內每4至5名青少年中,就有1人出現憂鬱傾向,需要專業的介入。
◎一般來說,憂鬱症的症狀主要會反應在5個層面:
●情緒:鬱悶、愁苦、不快活、悲傷、沮喪,總是哭喪著臉,心情起伏大。
●動機:行事被動、消極與懶散,什麼事都不想做,缺乏興趣,喪失以往活力。
●思考:存在無能、無助、無望、自卑、自貶、自憐的想法。
●動作:活動量減少、不愛講話、語言表達緩慢、老是在發呆。
●身體:常抱怨身體不舒服(如胃痛、頭痛),覺得疲倦、胃口差或睡不著。
然而青少年和成人憂鬱的症狀不盡相同,部分孩子可能會出現沒事就亂發脾氣、暴飲暴食、坐立不安,甚至有攻擊、破壞、偷竊、自殘或濫用菸酒、毒品等偏差行為。
因憂鬱症在青少年時期不易辨識,常被誤解是該發展階段喜歡胡思亂想、鑽牛角尖或鬧彆扭,故意耍帥、裝酷,情緒較不穩定而已。而這年紀的孩子往往對憂鬱症認識有限,也鮮少自覺有問題而主動求助。
要減少憂鬱症造成的損傷,需要家長與老師提高敏感度。倘若孩子的言行舉止反常,社交關係、課業成績受到影響,在表達關懷之餘,最好要立即安排就醫。只要早期發現與積極治療,相信應能順利走出陰霾,重拾笑顏。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近3成吸毒者國一生 7成在家吸毒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
救救我們的孩子!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101年度新北市少年藥物濫用現況、預測性之實證研究」發現,29.3%吸毒者首次嘗試是在國中一年級,高達66.7%的吸毒場所竟然就在家中,國內吸毒人口年輕化、普及化,已超過一般人所能想像。
▲近三成吸毒者國一即用毒 七成家裡吸毒(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到底我國毒品問題有多嚴重?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這份研究顯示,29.3%的吸毒者早在國中一年級就嘗試毒品,且首次嘗試吸毒大多非自願,主要來自於同儕分享提供。
研究發現,誤交損友是造成青少年接觸毒品的主因。青少年透過接觸與模仿,學習到錯誤的毒品價值觀。最多吸毒場所則以家庭比率最高,朱樹勳強調,若能強化家庭功能,並與學校、社區形成關懷網絡,就能降低接觸偏差行為。
從今年7月起,亞東醫院進入社區推廣反毒教育,過程中發現,不少新住民媽媽因為不諳中文,無法了解小孩在學校裡面接觸到什麼不好的朋友和訊息,更不知如何防範。為此,亞東醫院反毒教育資源中心設計多種語言教材,讓新住民姊妹可利用母語宣導內容,更容易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注意的行為與關心事項。
青少年能否有效拒毒,家長與社區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強化社區與家庭防毒拒毒功能,今年衛生福利部在北、中、南成立反毒教育資源中心,結合當地衛生機關、社區藥局及其他社區民間團體等資源,提升社區與家庭知毒反毒能力。
亞東醫院成立台灣北區第一個「反毒教育資源中心」,院長朱樹勳提醒為人父母者,應該注意孩子的日常行為,因為毒品或許已經滲透進入家中,而稚氣未脫的孩子可能已經染上毒癮;另外,他並指出,除了毒品之外,鎮靜安眠藥物濫用問題也相當嚴重,反毒教育資源中心將著手協助民眾建立使用鎮靜安眠藥正確觀念,以減少藥物濫用發生機率。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原文網址: 近3成吸毒者國一生 7成在家吸毒 | ETtoday健康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20/271532.htm#ixzz2ffjX1Y2E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小媽媽哭求工作:想賺錢養孩子

中國時報【潘杏惠╱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1.8萬~2萬名青少年父母,勵馨基金會調查曾接受輔導的114位小媽媽,發現高達50%有產後憂鬱症狀,其中29%憂鬱指數偏高,需專業醫師治療。產後能返校就學的小媽媽竟不到5%,能找到工作的小媽媽也僅10%,呼籲大眾給予更多關懷。
20歲的小如(化名)昨現身分享她當的心境。她說自己出身單親家庭,高二那年不小心懷了孩子,未成年的男友去當兵,家中還有年邁阿嬤生病阿公,她得休學負起照顧責任。
一個孩子已經夠讓小如頭大,偏偏她又意外懷孕,目前要扶養1歲、3歲孩子。她說,高中都沒畢業,學歷低,求職困難重重,根本無法外出工作,講著講著哽咽表示:「我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仍想要工作,賺錢讓孩子順利長大。」
勵馨執行長紀惠容指出,根據衛福部2011年資料發現,小媽媽生育數占所有生育數1.3%,其中早產兒比例11.7%,是成年女性5.5%的2倍;國外調查也發現,未婚懷孕青少女,再度懷孕的機率高達20%~至30%。
紀惠容表示,現今社會對未婚懷孕的小爸媽觀感不佳,當孩子願意負起責任,社會應正向看待以「祝福取代譴責」。
勵馨前年起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青少年父母支持服務,包括提升育兒知能、照顧技巧、避孕方式等,有效降低再度非預期懷孕的機率,降低社會成本。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吼罵子女殺傷力 一如體罰

時間:2013/9/6   新聞引據:自由時報

根據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為人父母者吼罵不乖的青少年子女可能造成的傷害,一如體罰,因為吼罵也會造成某些跟體罰一樣的問題,包括增加子女憂鬱以及出現攻擊性行為的風險。

  不少美國人視打屁股等體罰為禁忌,但吼罵卻不然。父母甚至有時覺得吼罵能讓小孩好好聽訓與變乖。

  但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由匹茲堡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進行、4日刊載於「兒童發展」期刊網站的研究指出,即便親子關係良好,也無法免除青少年子女遭父母吼罵、詛咒或罵孩子「懶」、「笨」等言語羞辱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台灣旅美學者、匹茲堡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也是這項研究共同撰稿人之一的王明德說,吼罵無法減少或糾正青少年子女的問題行為,反而會讓情況更糟。

  該研究追蹤976個雙親家庭,子女年紀為13與14歲。研究發現,當這些家庭的子女13歲時,45%的母親與42%的父親表示曾在過去一年使用嚴厲口頭管教;其中雙親較高使用嚴厲口頭管教的13歲小孩,隔年出現同儕打架、在校闖禍與欺騙父母等問題行為會大幅增加。

  雙親使用嚴厲口頭管教造成子女問題行為增加的情況,與雙親施以體罰造成子女問題行為增加類似;無論親子在非爭吵時的關係有多溫馨,也不會改變嚴厲口頭管教對子女的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子女的問題行為也會導致雙親更常使用嚴厲口頭管教,使得此一惡性循環更加惡化。

  王明德說,青少年期是一段非常敏感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小孩正試圖發展自我認同;當遭到父母吼罵時,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形象就會受損,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夠能幹、沒價值、沒用。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助理教授維杜恩說,父母可以靠剝奪特權的方式來有效管教子女,像是減少或限制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或取走車鑰匙,但這麼做時父母務必確保沒有附加帶有批判、懲罰與侮辱的語言。

全文網址: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48273&id=1&id2=2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研究:健康性生活 「青春」小鳥會回來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根據最新醫學研究,規律的健康的性生活可讓人年輕,最多年輕7歲。而早死機率也能減低一半。(美聯社)

別再高唱「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事實上,想要青春常駐,除均衡營養飲食,適當運動外,也有其他撇步。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有規律的健康性生活可讓人年輕,最多年輕7歲。而早死機率也能減低一半。
根據《每日郵報》報道,英國皇家愛丁堡醫院前院長威克斯(Dr David Weeks)過去10年間,針對數千名男女研究。結果發現,外表較年輕者,其做愛次數較平均多50%,如40至50歲組別,每週做愛3次,較平均每週2次多。研究證實,多做愛可保青春常駐,外表比實際年齡年輕5到7歲。
威克斯強調,性愛歡悅是保持青春的「關鍵」,身體也同時釋出多種物質,包括中樞神經產生「內啡肽」物質及生長荷爾蒙,可降低人體痛楚、焦慮,更有助於防止皺紋、老化現象產生。
此外,「做愛做的事」也是運動之一,除有益身心、促進血液循環及燃燒脂肪外,也能強化免疫系統,更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睡眠品質。
威克斯指出,有部分人們領取養老金便停止性生活,這個想法其實並不正確。他呼籲,人應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性愛,提升性愛品質的次數與能量。性絕非是年輕人的專利,活到老、做到老,讓人更「性福」、生活越美滿。
根據保險套公司2012年針對逾3萬名成年男女的「全球性調查」報告顯示,年平均做愛次數最低的是亞洲人,其中做愛次數最少的是日本人(36次),其次是香港人(63次)和台灣人(65次),再次是中國人(72次)。
從台灣人一年65次性生活算來,平均一週約1.25次。看來,想要追求活力,讓心境更年輕,該做的事還是記得要做,也千萬別少做!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性取向疑惑?多數人為雙性戀傾向!

Q:我以前國中的時候有喜歡一個男生,喜歡到我高一。可是後來發現一個學姐,蠻中性的、很帥氣,所以就也蠻喜歡他的,有時候看到她還會心跳加速,不過她有一個女朋友,我是沒有吃醋。那我這樣到底是喜歡男生還是女生?

A:在國、高中階段,對異性產生興趣縱然是普遍的現象,但是對同性產生某種程度或者臨時性的 好感,也是不少人共同的經驗,這並不代表自己就是同性戀。過去的調查發現,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雙性戀的傾向,只是他們通常偏好某一種性別。你提到剛開 始喜歡學姊是因為她的帥氣,後來又發現她人很好,那麼如果對方是個帥氣又人很好的男生,也許你也會感到欣賞和心動!因此,吸引你的似乎是某些特質,像是你提到的帥氣,及你所謂「人很好」的內涵。當你愈能 重視自己的感受、觀察自己的喜好,你就愈來愈能了解自己,及自己喜歡怎樣的對象。另外,你說排斥同性戀,但看了你的補充,你所不喜歡的其實是那個特定對象 的某些行為;但並非所有同性戀者都有相同的行為表現,因此你的感受會「因人而異」,同樣也是因為某些行為特質讓你難以忍受,未必是同性戀的關係。

回覆人員: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