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青少年懷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青少年懷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青春進行式-愛的停看聽

 青春進行式-愛的停看聽

台大醫院小兒遺傳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劉士嶢 (2022/01/19)

    青少年時期是人類從兒童跨到成人的重要過程,在這段時期,青少年除了面臨進入青春期所帶來的生理外觀變化以外,心理層面及社會適應也都有劇烈的轉變。隨著第二性徵發育,青少年對於「性」相關的議題,會充滿了興趣並多方探索,例如男女不同的性生理構造、性傾向、性行為等。在這條青春進行式的道路上,如何能讓青少年健康安全地前進,是每一位家長及兒少醫療人員都應持續關注的議題。以下筆者便針對四種與「性」相關的主題,提供幾項停看聽的注意及反思。


一、性騷擾防治:就算只是摸一下也不行!

    性騷擾的定義,泛指一切不受歡迎的,與性或性別相關的言行舉止。這種言行會讓他人感到不舒服,感覺被冒犯或是侮辱,甚至影響到的正常生活,或損害其人格尊嚴。這些騷擾的言行可能出現在職場或是校園,更重要的是,被騷擾的對象是不限性別的。除了過去在社會上較常見的肢體碰觸等騷擾行為,口頭言語的性霸凌更是近年來在校園常見的一種性騷擾型式;諸如死娘砲、死gay、得愛滋病這類令人不舒服的侮辱性言詞,損及他人的人格,明確違反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自從 2004年頒布施行性別平等教育法後,教育部也著眼於校園性騷擾及性霸凌防治準則,並在 2010年頒布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希望能營造一個有益於性別健康的校園環境。


    近年來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更孵化出了另一種網路性霸凌的型式;青少年花在電腦或手機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卻很少謹慎看待文字與影像可造成的傷害,例如散布損害他人名譽的不當文圖。儘管這類涉及歧視或霸凌的事件層出不窮,但保持正確的態度,主動了解性騷擾的內容,除了能幫助青少年辨識常見的騷擾型式保護自己以外,也能避免不知情踩到紅線,成為性騷擾或性霸凌的加害者。


二、性傳染疾病:禁果裡的害蟲

    在青少年探索性生理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在身心還未發展成熟的情況下,意外發生了性行為。初嘗禁果的滋味固然滿足了一時的刺激感,但許多人可能心存僥倖,結果被「禁果裡的害蟲」找上了還不自知。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統計資料,介於 15到 19歲的台灣青少年,2016年得到性傳染病的病例數如下:梅毒 152人,淋病 380人,愛滋病 114人,並且近十年的個案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看到這樣的統計數字,不免讓人心驚,也為這些青少年感到心疼與惋惜,若是學校與社會能提供足夠及正確的性教育知識,應能大幅改善台灣青少年的性健康。


    梅毒由梅毒螺旋體傳播,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途徑,例如不安全性行為。臨床症狀為不安全性行為後二到四周,在生殖器官出現不痛不癢的潰瘍病灶,之後在手腳皮膚出現粉紅色梅毒疹,但這些皮膚變化在一段時間後都會自行消失。梅毒螺旋體往後便長期潛伏於人體三到十五年,並逐漸侵犯全身器官,包括心血管、腦部、骨關節等,造成長期併發症。淋病的病原是淋病雙球菌,藉由性行為傳播,接觸病菌後一周內出現小便疼痛或是泌尿道白濁分泌物,必須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治療。披衣菌感染是相當常見但也最常被忽略的一種性傳染疾病,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染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但晚期會造成男性副睪炎或女性骨盆腔發炎,最嚴重可能導致不孕症。上述的這些害蟲都可能對人體造成長期危害,最直接的預防方法便是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免多重性伴侶,避免與不瞭解其性健康背景的人有性接觸。若發生性行為後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檢查,不該存有無謂的避諱或僥倖心態。


三、未成年懷孕:天上掉下來的未必是禮物

    除了性傳染疾病外,另一個與青少年性健康相關的重磅議題,便是未成年懷孕。這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兩小無猜因為一時衝動好奇,守不住底線發生性關係,過了幾個月,女方月經一直沒來,才驚覺自己懷孕了。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資料,全台灣每年約有三千名未成年的小媽媽生下小孩;至於那些在產前便選擇人工流產的少女更是不計其數了。勵馨基金會於 2015年的統計,未成年小媽媽一旦生下孩子,將近九成會選擇把小孩留在身邊撫養;但是生養小孩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力,以及可觀的經濟付出。


    對於仍在求學,追尋夢想的少女來說,非預期懷孕無疑是對人生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被迫改變所有的計畫,縱然後悔也無法解決問題。男方必須將心比心,為身邊的女性多著想,畢竟青少女一旦懷孕了,經常是獨自付出龐大的生命代價。女方也要盡可能保護自己,不要被一時花好月圓的氣氛沖昏了頭,再三思考自己是否能承擔意外懷孕的風險及後果,並在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有效避孕也能預防性病。相關的資訊及協助,可以上網查找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的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0800-25-7085)


四、愛滋病防治:你不能不認識的紅絲帶

    在 1980年代,愛滋病在紐約及加州的男同性戀社群爆發,造成許多病患死亡,當時被視為二十世紀的黑死病,染上愛滋病就像染上不治之症,大眾聞之色變。所幸 1995年醫界發明雞尾酒療法,愛滋感染者只需持續穩定的服藥,便可抑制病毒維持健康,平均餘命與一般人無異。但儘管雞尾酒療法已經問世近三十年,世界上對於愛滋病的誤解及歧視,卻仍未完全消除。根據疾管署的最新資料,在 2020年,台灣 11到 20歲的年輕族群,愛滋病的發生率是每十萬人有 0.74名新個案;因此青少年族群必須對愛滋病有正確的認識,方能預防此疾病並減少偏見。


    愛滋病的正式名稱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傳染,傳染途徑包括血液體液、性行為、及母子垂直傳染,其中最常見的傳染模式是經由性行為,因為HIV病毒可存在於精液、陰道分泌液、直腸液、羊水、母乳等體液當中。唾液或汗水中的HIV病毒數量低到可以忽略,並不會傳染HIV病毒,因此與HIV感染者共同生活、用餐,是不會被傳染愛滋病的。關於愛滋病防治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分年齡性別性傾向,只要發生不安全性行為,都有可能感染HIV病毒,因此愛滋病並非任何特定族群的專利!唯有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才是預防這類型傳染疾病最好的方法。


    當HIV病毒進到人體後,前面 6到 12周的空窗期,抽血篩檢是驗不到抗體的。度過空窗期,當體內抗體產生後,HIV病毒便進入平均五到十年的潛伏期,直到體內免疫T細胞被HIV病毒破壞到一定程度,進入所謂的發病期,這時患者才會出現各類伺機性感染。在感染初期以及潛伏期,有些人會有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發燒或體重減輕,但也有人是完全無症狀的;在這個階段的病人被稱作HIV感染者或是帶原者,直到發病期才會被稱作愛滋病患者。愛滋病的診斷靠的常常是經過空窗期後的血液抗體篩檢,一旦確診便會立刻給予口服抗病毒藥治療,阻止病情進展到發病期。新一代口服藥物的效果非常好,而且副作用也少很多,大部分的感染者在規則服藥半年內都能將血中病毒量壓制到儀器量測不到的程度。


    除了許多醫療院所提供HIV匿名篩檢的服務外,近年來國內也引進了快速自我篩檢的工具,包括HIV抗體唾液及指尖血檢測,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自行購買居家使用。對於預防HIV感染也有相當進展,特別是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讓民眾經醫師問診及檢驗,評估未感染HIV病毒但有高風險行為者,可透過穩定持續服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來預防感染。最新研究證據顯示,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傳播愛滋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甚至不存在的。僅管感染者血液中可偵測到愛滋病毒,也不必然會感染他人。當感染者將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下,確實可保護其自身健康外,亦可避免再傳染給他人。這就是所謂U=U (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的概念,推廣此觀念能更進一步降低社會上對於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


文章轉自:https://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437.html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響應「世界人口日」,共同「投資青少女未來」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未滿20歲生育,恐對新生兒健康影響大

每年7月11日為聯合國訂定之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今年(2016)主題為「投資青少女」(Investing in teenage girls)」。為此國民健康署以出生通報檔分析國內未滿20歲之青少女生育資料發現,未滿20歲的青少女生育可能造成新生兒健康問題,呼籲民眾一同關心青少女生育議題。

隨著全球人口於1987年7月11日突破50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理事會(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於1989年在其第89/46號決議中建議國際社會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藉以呼籲國際社會關注急迫且重要之人口議題。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於今年世界人口日呼籲社會關注青少女相關議題,主要目的即在終止青少女早婚及遏止青少女懷孕,並對青少女增能賦權(empower),使其能對其健康及生活做出明智的抉擇。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表示,若青少女均能充分瞭解並行使其於性及生育健康之權利、能獲得較佳之健康照護,即較有可能留在學校求學,進而獲得較佳之工作收入。不同社會環境之青少女若均能獲得增能賦權、可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受過良好教育且健康良好,其下一代亦能受益而更加茁壯成長,社會即能更加繁榮。

於2015年,臺灣仍有3,230名新生兒的母親為未滿20歲青少女
依據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之統計數據,2015年臺灣總出生通報之216,225名新生兒中,有3,230名新生兒(其中活產3,162名,死產68名)之母親為未滿20歲之青少女,約占2015年出生通報新生兒數1.49%,此數值雖已較2004年未滿20歲青少女生育之7,516名新生兒(占該年度新生兒數3.42%)下降,但每日仍有約8.8名新生兒為未滿20歲之青少女所生下(如附圖1)。這群小媽媽可能因此影響其受教育之機會,甚至對其未來生涯規劃及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未滿20歲生育,恐對新生兒健康影響大
未滿20歲之青少女生育,除影響自身身心健康及生涯發展外,亦影響新生兒之健康狀況。依2015年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之統計數據顯示,未滿20歲青少女生育之死產率為2.11%,較該年度平均死產率1.16%高出許多。活產新生兒中,未滿20歲青少女生育之活產新生兒早產率(懷孕週數未滿37週)為11.92%,亦較該年活產新生兒平均早產率9.37%高。未滿20歲青少女生育之活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率(新生兒出生體重未滿2500公克)為12.11%,亦較該年活產新生兒平均低出生體重率9.03%高。

若進一步將產婦年齡分為「未滿20歲」、「20-34歲」、「35歲以上」等三組,亦可發現2004年至2015年之資料中,未滿20歲之青少女生育之新生兒,各年低出生體重率介於10.64%-12.52%,為歷年來三組年齡層中低出生體重率最高者(如附圖2)。而產婦年齡20-34歲者,歷年生育之活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率介於7.02%-8.37%間,為三組中最低者,顯示於適當年齡生育,新生兒健康較理想。

由上述不同年齡層產婦生育之新生兒於死產率、早產率、低出生體重率等新生兒健康相關數據顯示,未滿20歲青少女尚未達適合生育之年齡。

國民健康署呼籲社會各界共同關注青少女生育議題。為促進並保護青少女健康,唯有青少女均得以增能賦權、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持續接受良好教育,世代間始能持續成長茁壯,而使社會更加進步繁榮。

多元管道之兩性健康促進服務措施報您知
為促進青少年健康,國民健康署業已建置及提供多元可近的服務措施及管道,包括:
(1) 持續辦理校園宣導講座及親職講座,以宣導正確、健康的兩性關係、性價值觀,提供青少年諮商及性健康醫療保健的相關資源。並透過校園宣導講座,轉介有健康及諮商需求的青少年,提供個別心理諮商或至醫療院所接受服務。
(2) 若青少年於面對兩性交往、成長或遇性健康困惑時,亦可上網搜尋「青少年網站-性福e學園/秘密花園」(http://young.hpa.gov.tw),提供即時正確兩性知識資訊及?材,讓青少年及家長參考,以及由專業人員提供可匿名、具隱密的免費一對一線上會談服務。
(3)於全國22縣市結合74家醫療院所設置青少年親善醫師/門診(查詢網址:http://young.hpa.gov.tw/teens_08.asp),提供兩性交往、人際關係、情緒問題及生育健康(含避孕方法)等議題之服務及諮詢,使青少年獲得更友善及全方位的保健服務。
新聞網址:http://www.mohw.gov.tw/news/572155568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少子化問題背後 全年墮胎數比出生數還多

【記者何毓芬台中報導】近十年來,少子化危機一直是政府及人民所擔憂的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及人們價值觀的改變,造成許多年輕人不婚、不生、不養,進而衍伸出許多問題。此外,台灣歷年來墮胎數字居高不下,根據統計,每年出生嬰兒數量約有20萬,而墮胎數量卻高達40-50萬,許多嬰兒還未出生就被拿掉,情況嚴重令人相當憂心,墮胎也可能是造成台灣少子化的原因之一。
墮胎法令過寬鬆 沒有正確性教育
長期關懷危機懷孕女性的台灣家庭生命關懷協會執行長姜裕芳受訪時表示,過去政府在墮胎法令制定上過於寬鬆,不僅沒有減少非法墮胎的情形,只要母親認為孩子生下來會影響正常生活,可依個人情況及意願決定墮胎,因此扼殺了更多寶貴的生命,使得台灣墮胎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當地政府對生命的看重,比東方人還要根深蒂固,不容許任何人輕易剝奪每個寶貴的生命,現今台灣對於尊重生命的觀念還是比較薄弱。
她提到,現今青少年對性的開放,關乎他們從小在學校和家庭中,從來沒有得到正確性教育的觀念和知識。過去政府一昧倡導安全性行為及避孕措施,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盼望政府能夠重視立法與教育,從家庭和學校兩方面,教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性教育。
此外,目前台灣青少年未婚懷孕比例位居亞洲之冠,許多少女必須獨自承擔懷孕的壓力,甚至以墮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造成身心靈嚴重的傷害。無論是保險套、避孕藥或墮胎藥,政府在這方面缺乏嚴格把關,即使能避孕,卻避不了愛滋病毒感染的風險。許多青少年在藥房可輕易買到墮胎藥,沒有任何管制或年齡限制,服藥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對女性身體會造成許多傷害和後遺症。這些曾經有過墮胎經驗的女性,之後導致不孕的機率非常高。
姜裕芳也提到,許多不孕的夫妻希望透過領養孩子建立一個健全的家庭,目前台灣在收出養方面仍有許多法令的限制,並且資源較不足,盼望政府透過設立合法機構,審核健全正常的家庭,給孩子一生的保障。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墮胎率不減 宜灌輸青少年健康兩性交往

根據內政部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100名嬰兒之中,就有5位是未成年少女所生,換句話說,二十分之一的嬰兒,是未成年青少女所生。
依據100年及102年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5至17歲青少年(女)曾有性行為百分比為10.2%、但是15至17歲青少年(女)有近15%在最近一次性行為時,沒有進行避孕措施,13至15歲青少年(女)更有高達近35%沒有進行避孕措施。
  依據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統計年報顯示,未成年(未滿20歲)青少女103年所生之新生兒數有3,109人;其中「早產、低體重及死產」比率分別為10.04%、11.45%及2.28%,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之8.94%、8.53%及1.17%,顯示未滿20歲青少女生產較易早產、生出低體重兒及較高的死產。
  在一份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表的「兒童母親:正視少女懷孕的挑戰」之《2013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中即指出,全球每年有730萬不到18歲的女性懷孕生子,其中200萬是14歲以下的少女,她們因為懷孕,遭致長期承受最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後果。有多數青少女因懷孕生子而中斷教育,間接影響到生涯發展,造成立足點的不平等。
  這讓許多家長對於青少年子女的交往保持保守態度。不過採取強硬的態度並無法阻止青少年子女與異性的交往,如何讓青少年子女保持健康的兩性交往以及具備安全性行為的觀念變得非常重要。
建議青少年朋友遵循快樂約會三撇步,才能讓兩性關係更進步。
A: Abstain,“戒急用忍”,避免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
B: Be-responsible,要有責任感,別心存僥倖,或存心落跑,兩性關係須建立在互相尊重及愛護對方的基礎上。
C: Condom,使用保險套等避孕措施,避免未預期懷孕及性病感染。
如果家中有青少年子女,建議家長多加關心,以便適時了解子女交友狀況並趁機灌輸子女正確性觀念以及兩性交往注意事項。

新聞來源: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事後丸當避孕藥 女大生腹痛出血

2015-09-30 14:34:24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關鍵字:
避孕藥
黃體素
月經
保險套
一夜情


  暑假結束,卻是婦產科醫師忙碌的開始,台北醫學大學婦產科醫師陳菁徽表示,最近門診發現,經期大亂或意外懷孕的年輕患者增加兩成,均是暑假期間與人發生一夜情、濫用避孕藥,或未做避孕措施意外懷孕。
  陳菁徽指出,一名今年要升大二的女生因男友不愛戴保險套,為了滿足對方,在女性朋友推薦下,她每次愛愛後就吃緊急避孕丸避免意外懷孕。
  日前她一周內吃了二次緊急避孕丸,因嚴重噁心、腹痛,加上下體出血,剛開始以為是經痛,最後痛到臉色蒼白到婦產科求診,問診後才知她一直將緊急避孕丸當成口服避孕藥,當然吃出問題,差點搞壞身體,經醫師告知緊急避孕丸不應作為常規避孕方式,她才直呼自己實在太傻了。
  陳菁徽指出,緊急避孕丸含高劑量黃體素,劑量是一般口服避孕藥的八倍,只適合性行為保險套破裂、發生非預期的性行為時才服用的事後避孕藥,避孕效果隨著服用時間降低,性行為第三天後只剩下58%成功率,診間常收治使用緊急避孕丸卻意外懷孕的案例。
  由於服用高劑量黃體素,容易造成經期不規律及噁心、腹痛等身體不適現象,若短時間過量服用,更會干擾卵巢正常運作,使月經周期變亂,醫師建議每個月最多使用一次。
  陳菁徽提醒,如果可能發生性行為或已經開始有頻繁的性行為,應該了解正確避孕方式,採用「雙重避孕法」,男生使用保險套、女生服用口服避孕藥,可同時有效避孕及預防性傳染疾病。

新聞來源:

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少女族 4成未避孕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台灣年輕男女「性」福觀念竟不及中國、泰國與南韓,近四成未採避孕措施,僥倖心態居亞太區之冠。醫師表示,女性需要自主避孕,別再只靠男性意志力,藉此籲民眾「事前」預防勝於事後慌忙。
  9月26日為世界避孕日,根據國際機構調查單位GfK(Growth from Knowledge)今年針對亞太地區年輕族群,進行「避孕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是唯一100%受訪者皆表示「曾於性行為中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顯示僥倖心態特別嚴重,不期而「孕」或感染性病的危險性也相對較高。
  根據GfK最新調查數據,其中發現台灣年輕族群(20-35歲)普遍避孕行為以保險套為主(51%),其次是未避孕(39%),性交中斷法(19%)則列第三,最後才是使用口服避孕藥(16%)。台北婦女保健協會暨台安醫院婦產科陳思銘醫師表示,所有台灣受訪者曾經至少一次於性愛過程中,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讓自己身處在不期而孕或性病感染的危機中。
  親密關係的過程與結果,理應由雙方承擔,但若意外懷孕,絕大部分受苦的是女性。陳思銘醫師表示:「台灣民眾常選用的避孕方式,皆由男性掌握主控權,往往考驗男性意志力。儘管配戴保險套,許多男性並未全程使用,為求舒適直到射精前才戴上,此行為除大幅增加懷孕機率,更別說性交中斷法,失敗率更高,性愛品質也大為降低。」陳醫師也進ㄧ步表示,若擁有穩定親密關係的女性,可使用口服避孕藥,掌握避孕自主權,正確使用下不僅避孕效果高達99%,也有助提升性愛滿意度。
  GfK最新調查結果同時指出32%台灣女性受訪者使用過事後避孕藥。對此,陳醫師表示:「事後避孕藥不屬於常規避孕措施,每個月不能服用超過一次。除避孕效果不及口服避孕藥,因使用劑量較重,易產生副作用對影響身體健康。」林靜儀醫師也表示:「許多年輕女生不敢要求男友避孕,自己也不採取行動,當意外懷孕發生時往往措手不及,不論選擇服用事後避孕藥或進行墮胎手術,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得不償失。」
  陳醫師表示:「新型口服避孕藥因降低雌激素劑量,頭暈、噁心等副作用發生機會已大幅下降,且近年來研究皆證實,並不會造成不孕或癌症。反而因為具有高達99%避孕效果,適合親密關係穩定的女性朋友,在國外甚至成為一種時尚。」林醫師也特別呼籲:「臨床治療上,許多醫生使用口服避孕藥治療病患原發性經痛,改善經痛或經期不規律等症狀,皮膚狀況及生活品質也能同時提升。但畢竟為處方用藥,使用前需先諮詢專業醫藥人員。」

新聞來源: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小媽媽哭求工作:想賺錢養孩子

中國時報【潘杏惠╱台北報導】
台灣約有1.8萬~2萬名青少年父母,勵馨基金會調查曾接受輔導的114位小媽媽,發現高達50%有產後憂鬱症狀,其中29%憂鬱指數偏高,需專業醫師治療。產後能返校就學的小媽媽竟不到5%,能找到工作的小媽媽也僅10%,呼籲大眾給予更多關懷。
20歲的小如(化名)昨現身分享她當的心境。她說自己出身單親家庭,高二那年不小心懷了孩子,未成年的男友去當兵,家中還有年邁阿嬤生病阿公,她得休學負起照顧責任。
一個孩子已經夠讓小如頭大,偏偏她又意外懷孕,目前要扶養1歲、3歲孩子。她說,高中都沒畢業,學歷低,求職困難重重,根本無法外出工作,講著講著哽咽表示:「我雖然沒有一技之長,但仍想要工作,賺錢讓孩子順利長大。」
勵馨執行長紀惠容指出,根據衛福部2011年資料發現,小媽媽生育數占所有生育數1.3%,其中早產兒比例11.7%,是成年女性5.5%的2倍;國外調查也發現,未婚懷孕青少女,再度懷孕的機率高達20%~至30%。
紀惠容表示,現今社會對未婚懷孕的小爸媽觀感不佳,當孩子願意負起責任,社會應正向看待以「祝福取代譴責」。
勵馨前年起與台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青少年父母支持服務,包括提升育兒知能、照顧技巧、避孕方式等,有效降低再度非預期懷孕的機率,降低社會成本。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性病迷思 正確性教育才能根治

立報/本報訊-
【記者史倩玲整理報導】
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不斷往下降,但許多青少年對於性病的迷思卻不少。無論異性戀或同性戀都亟需正確的性教育。
口交也存在風險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感染科醫師羅一鈞表示,門診中發現不少青少年來看性病,包括梅毒、淋病、菜花、甚至急性C型肝炎,傳染來源有異性間性行為,也有男男間性行為。
羅一鈞在診間詢問性行為時,發現年輕人常有不少迷思。例如認為無套口交不會感染性病,但事實上,大部分的性病包括愛滋都可能經由口交傳染。如果口腔有傷口、或者口內射精,更容易被感染。如果預防性病要萬無一失,口交應該也要戴套。另外,也有不少年輕人錯誤認為,只要對方外觀看起來很正常,就應該沒有性病。但實際上,性病包括愛滋在發病之前,傳染力就很高,就算出現症狀,如果是私密處潰瘍或發炎,本人可能知道,但另一方在性愛場合其實不容易辨識出來。因此,羅一鈞表示,不管對方外觀有無感染性病的徵兆,都應該要堅持戴套,才能不讓性病上身。
性病空窗期 感染力更強
另外,即使發生性行為的對象表示篩檢結果正常,也應該使用保險套。羅一鈞解釋,主要原因是感染性病之後,會有一段時間篩檢不到,例如梅毒有4週空窗期、愛滋是3個月空窗期,這段期間的傳染力其實更強。
羅一鈞強調,假如對方最近篩檢正常、卻是在空窗期,無套發生性行為,就很有可能被傳染性病。因此,不管對方最近篩檢結果如何,都應該要堅持戴套,才能不讓性病上身。
羅一鈞更呼籲,在性行為發生時,如果沒有潤滑液,千萬不可用嬰兒油或凡士林代替使用在保險套上。這類物質會破壞乳膠,導致保險套破損,喪失保護效力。
用藥助興 長期恐傷身
部分青少年會使用藥物在性愛前放鬆,也具有相當危險性。羅一鈞表示,這些助興藥物,常以代號稱呼,例如E(搖頭丸)、K(K他命)、V(威而鋼)、飯(大麻)、RUSH(肛門鬆弛劑)、煙(安非他命)等,使用後會讓人警戒全然放鬆,容易發無套性交、多P、輪交、雙肛交等極高風險的行為,有很高機率感染性病或愛滋。

羅一鈞表示,長期使用這些藥物,還可能造成身體傷害,例如K他命造成膀胱出血和狹窄。此外,助興藥物大多是違禁品,使用或持有是違法的,會面臨勒戒、拘役等刑罰。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春吶不缺席,疾病管制局與屏東縣衛生局共同呼籲年輕朋友,享受音樂、盡情吶喊,也勿忘注意安全性行為,避免感染愛滋病

一年一度的「春天吶喊音樂藝術祭」將於明(4/4)日於墾丁展開序幕,疾病管制局特別呼籲年輕朋友,享受音樂、盡情吶喊之餘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切莫因一時「性」起,與陌生人發生危險性行為或使用毒品而將自身陷於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中。

「墾丁春天吶喊音樂藝術祭」每年吸引全國各地年輕朋友共襄盛舉,是台灣著名的春天音樂藝術盛會,為向民眾宣導注意安全性行為觀念,疾病管制局特別與屏東縣政府衛生局合作,在音樂藝術祭活動期間,於現場發送保險套以提醒年輕朋友,注意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保險套的重要性。現場並設有愛滋免費匿名篩檢及諮詢服務,幫助年輕朋友正確認識愛滋。

根據疾病管制局統計資料顯示,本(2012)年2月份單月新通報之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高達143人,其中以20-29歲年輕族群佔最多數(46.38%),其次是30-39歲(31.16%),感染者中78%皆因不安全性行為所致,顯見不安全性行為是感染愛滋病最主要的原因。

愛滋病最主要兩大傳染途徑為性行為及共用針頭、針筒及稀釋液的血液傳染,在音樂、酒精及情境氣氛之催化下,年輕朋友容易因自制力及防衛力下降而發生危險性行為。因此,該局特別呼籲,拒絕毒品與性誘惑,並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如發生性行為時,一定要全程且正確使用保險套,才能避免罹患愛滋及其他性病的風險。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學者推估 籲修優生保健法

一年拿掉50萬名寶寶? 抓娃娃比出生的還多
2011-7-17

學者推估 籲修優生保健法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台大名譽教授呂鴻基昨日在一場兒童青少年研討會上,語出驚人表示,每年推估台灣有三十萬到五十萬的小生命「被拿掉」,台灣總生育率去年創下新低,只有十六萬六千多個寶寶出生,被拿掉的小生命比出生的還多,政府應重視此一問題,除要有鼓勵生育措施,亦應建立懷孕諮詢申報、輔導及領養管道,儘量解決民眾所面臨的生育問題。

呂鴻基指出,他是在會議上,聽到婦產科界醫師說的訊息,這麼多的小生命被無辜的拿掉,跟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六項「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得依其自願,施行人工流產」規定太寬鬆有關,不少人利用這條法令拿掉小生命,政府應修法改進。

衛署︰一年墮胎約24萬人次

專家推估台灣一年墮胎人次恐高達五十萬。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昨表示,根據近三年來每年人工流產加上使用墮胎藥平均人次,一年墮胎就已約達二十四萬人次。

趙坤郁表示,以健保局人工流產資料分析,除了九十三年有二十一萬四百三十七人次 ,從九十五年到九十八年都在十八萬到十九萬人次。依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RU486平均使用人次顯示,近三年來每年平均約四萬到五萬人次。也就是說 ,一年的墮胎人次就有約二十四萬人次,還不包括透過地下管道墮胎的個案。

趙坤郁說,有關人工流產規範各方意見不同,現行規定因心理、家庭因素要施行人工流產,需經配偶同意 ,但有民間團體質疑違反婦女自主權,因此,九十八年優生保健法草案送到立法院,改為只需告知配偶,但為了讓婦女有更多的思考,設計三天思考期,讓懷孕婦女可以透過專業輔導諮商,充分考慮是否墮胎。不過,草案都還在立法院,尚未完成修法。

養不起? 適婚族群墮胎率增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李茂盛則表示,值得警惕的是,過去「刻意」拿掉小生命的族群以青少年居多,但近年來,「刻意」拿掉小生命的適婚年齡族群有竄起之勢,很多人都是因為養不起、怕負擔而拿掉小生命,不少人不婚也不生,即便婚了也不生。

李茂盛指出,最近幾年,經濟不景氣、房價飆高、薪水沒調,墮胎率也受到影響高出兩成,不過,隨著龍寶寶的到來可望減緩,預估墮胎率可以降至一成,明年新生兒的出生數,可望上升至十八萬到二十萬。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內政部長批教育部:性教材很詳細 但都沒教

內政部長批教育部:性教材很詳細 但都沒教

中國時報【曾薏蘋、葉芷妘/台北報導】

日前發生國中女學生不知自己懷孕,意外產子後,卻將嬰兒丟廁所處理。日前內政部召開婦權會會前會,與會學者質疑,為何學生性教育竟歸體育司管?內政部長江宜樺也不以為然說,他知道教育部這些教材都寫得很詳細,但都沒有教。

日前內政部召開婦權會會前會,由於日前發生國中女生不知自己已經懷孕,在廁所意外產子後,竟然把孩子丟入馬桶,女學生懷孕這段期間,父母及老師卻都沒發現,與會學者感到不可思議。
會中,台大衛福所教授張玨領銜提案,請教育部及衛生署,針對經期健康教育、性教育,針對未成年少女面臨懷孕可獲得哪些即時的諮商和協助,是否具備性別平等的基本精神與內涵,提出檢視與作為。
張玨昨天受訪指出,衛生署及教育部對於經期健康教育、性教育都做的不夠,令人訝異的是,教育部卻把健康教育交由體育司來管,但體育司說,他們只管一般健康,不管心理健康,在性別平等教育等部分,也很少著墨。她說,學生懷孕十個月,家長及學生竟然不知道,實在不可思議;教育體系卻抱持「不講,就會不發生」的鴕鳥心態,讓需要協助的青少年完全被孤立。

江宜樺也忍不住在會中說了重話,他說,教育部這些教材可能都寫得很詳細,但都沒有教,他自己有小孩,所以很清楚,遇到這些課程,學校不是直接跳過去,就是拿去上國英數等課程。

教育部國教司司長黃子騰表示,國教司會不定期到校抽查有無正常教學,如果查證沒有正常教學,校長考績將不得考列甲等。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青少年交友原則-安全防護 ABC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
發稿單位:健康管理處
發稿日期:100 年5 月9 日



青少年交友原則 - 安全防護 ABC


溫馨的五月母親節已經到來,在體認母親辛勞的同時,未婚媽媽更是辛苦!各位親愛的母親,您是否知道家中的青少年交友面臨什麼樣的困難與心情?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特委託關渡醫院開辦「青少年性教育保健門診」,並請臺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辦理「100 年度青少年性教育宣導及諮商服務」,將至校園展開系列活動並提供電話、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具隱私性之友善、安全、隱密、個別的諮商或門診方式,傾聽青少年心聲並給予適當協助,讓青少年不再求助無門。

青少年時期為人生之重要過渡階段,正值身心急遽變化,亦為嘗試異性交友之關鍵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青少年應謹慎交友,盡量避免性行為之發生。若無法避免發生性行為,也應採取「安全防護—ABC三原則」- 拒絕性誘惑(abstinence)、忠實性伴侶(be faithful)、全程使用保險套(use a condom)。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青少年對於安全期及使用避孕方法上的知識明顯不足,性知識有待加強。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公布之青少年統計資料,青少年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普遍降低,男生平均為15.97歲,女生平均16.15歲。且容許有性交行為的比率,男生為43%,女生25%,明顯較過去增加。初次性行為未避孕者男生高達58.7%,女生則為55.1%。由此可見青少年的性教育應提早實施,內容包括安全性行為及避孕方式。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及臺北市統計年報的資料顯示,98年臺北市共有19,513位新生兒,其中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所生之嬰兒數為129位,佔所有新生兒的0.66%。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之年齡別生育率臺灣地區由民國89年的千分之14下降至98 年的千分之4,臺北市則由89年的千分之5下降至98年的千分之2。由此可見,青少女的年齡別生育率雖然下降,但懷孕問題仍必須持續關注並提供協助。


相關訊息可上「我的青春網」(http://www.healthcity.net.tw/myyoungweb/)查詢,或於週一至週五上午8點至下午5點撥打臺北市青少年性教育諮詢電話:(02)2321-1000或以電子郵件(young9101@health.gov.tw)尋求協助。


*相關報導:HiNet新聞網-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uho優活健康網-青少年交友原則 安全防護ABC
PChome新聞-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臺北市住福會資訊網─青少年交友原則 安全防護 ABC
新浪新聞中心-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MSN新聞頻道-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青少年母親更易出早産兒

資料來源:醫藥日報 Medical Daily
年齡14-17歲之間的孕婦有更大的早産和出低出生體重兒童的風險,尤其是當他們懷的是第二個孩子時。研究人員在免費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與分娩撰文論證這層關系,並呼籲更好的健康教育和青少年産第一胎後的加強避孕。
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的阿裏·庫善與一研究小組一起研究了2004年1月到2006年12月間英格蘭西北部所有有嬰兒的14-29歲的女性。研究人員調查了3,636個14-17歲之間生産,7,506個18-19歲之間生産,45,211個20-29歲之間生産的女性。少女懷孕率隨著社會貧困的增加也上升了,因爲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媽媽都來自最貧困地區。十幾歲的母親更有可能體重不足並擁有白人族裔背景。青少年時期生産過的女性經曆早産和極早産的危險上升。較低齡少女母親比較高齡危險更大,且14-17歲之間者生第二胎時比第一胎早産危險更大。
談到有關結果時,庫善說:“很可能不良妊娠結果是與生理不成熟有關。也可能少女懷第二胎的不良妊娠結果是與許多複雜因素有關,比如更大的社會貧困和更少的産前保健。”
科克大學婦産科醫院産科和婦科醫生、健康研究局臨床科學家和顧問、本次研究的帶領者肯尼教授說“這些結果強調了確保懷孕少女有適當産前保健的重要性。而且這一護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産後避孕,借以防止潛在的負面效果危險較高的少女二次懷孕。第一次懷孕可能是懷孕少女享有健康服務的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機會,而這次機會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