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醫學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醫學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孩子常昏倒怎麼辦? 兒童昏厥原因分析

 「孩子突然昏倒了」,是兒童掛急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突然短暫失去意識及肌肉張力,又在短時間內自行恢復的症狀,就稱為昏厥。臺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朱彥儒說明,昏厥在兒童和成人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據統計約有15%的人在18歲以前至少經歷過一次昏厥。孩子發生昏厥,除了會引起家長的擔憂之外,也常常造成學校的缺席、影響體育活動的參與,更有少數的昏厥可能是由於致命的心臟疾病引起。因此需要由專業的兒科醫師詳細評估,診斷出昏厥發生的原因並給予適當的處置和衛教。依歐洲心臟醫學會2018年訂定的昏厥診療指引,造成昏厥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大類:


反射性昏厥

反射性昏厥是最常見的昏厥原因。這是由於不正常的神經反應造成調控心跳快慢及血管收縮及舒張的自主神經失去正常調節能力,引起過度的心跳變慢及血管舒張,導致無法維持適當的血壓及血流輸出供應到腦部。常見的原因有因為驚嚇、長時間站立、疼痛、情緒激動等刺激導致的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以及特定動作或情況(例如排尿、咳嗽、用力、進食)出現的情況性昏厥。朱彥儒醫師分享,在昏厥之前常有臉色蒼白、流汗、噁心想吐等自主神經症狀,久站、擁擠或高溫的環境等也是常見的誘發因素。還有另一種只在嬰幼兒出現的特殊情況,稱為屏息發作;嬰兒在受到疼痛、聲音刺激、或者大哭之後,會突然失去意識和反應,伴隨呼吸暫停或是用力憋氣的現象,外觀可能呈現蒼白或是發紺的膚色,若持續時間較長則可能會出現四肢抽搐,通常發生在6個月以上到6歲以下的嬰幼兒。屏息發作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癲癇發作,但這些嬰兒通常預後良好,多數在年紀較長之後就自行改善,部分有缺鐵性貧血的嬰兒,在治療貧血後屏息發作的情況也會改善。

若經醫師評估為反射性昏厥的兒童,除了常規心電圖檢查之外,通常不需要額外的實驗室檢查。多數病人可以透過衛教及生活習慣改變獲得改善。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辨認昏厥的前驅症狀,適時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炎熱或擁擠的環境。可以練習抗壓力動作,例如雙腳交叉夾緊、用力夾緊臀部或進行傾斜床訓練。其他藥物治療需與醫師討論後依醫囑使用。 


姿勢性低血壓

正常情況下在姿勢改變時,心血管系統在自主神經的調控下會做出調整以維持正常的血壓,當自主神經不能正確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朱彥儒醫師解釋,常見的原因有脫水、出血、貧血、以及使用或誤食會造成低血壓藥物。懷孕亦是青少年女性發生姿勢性低血壓及昏厥的可能原因,此外厭食症的病人也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通常可由病史初步辨認。最簡易的測試方式為測量平躺和站立三分鐘的血壓和心跳,如果血壓或心跳的變化超過一定範圍,合併典型昏厥症狀,即可診斷姿勢性低血壓或姿勢性心搏過速引起的昏厥。姿勢性低血壓的預防方式與反射性低血壓類似,避免誘發姿勢性低血壓的活動及適當的補充水分及鹽分及抗壓力動作都可有效預防姿勢性低血壓發生。若有服用造成低血壓的藥物,需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改變劑量。 


心臟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 

心臟血管疾病造成的昏厥,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初步的評估可由醫師經由病史、理學檢查及常規心電圖檢查,判斷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低。危險指標包括:已知有心臟血管疾病、心電圖異常、有不明原因猝死之家族史、運動中發生昏厥、平躺時發生昏厥、昏厥前有突發性心悸等。朱彥儒醫師表示,心臟血管疾病造成昏厥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心律異常造成的昏厥、心臟結構異常及大血管異常。當懷疑兒童因心臟血管疾病造成昏厥時,應轉介兒童心臟專科醫師診治。若兒童經常發生昏厥,但無法以上述疾病解釋時,則需考慮其他疾病例如癲癇、轉化症等,可轉介兒童神經科及兒童心智科評估。


文章轉自:健康醫療網

孩子常昏倒怎麼辦? 兒童昏厥原因分析 - 健康醫療網 - 健康養生新聞資訊網路媒體 (healthnews.com.tw)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青少年接受過動藥物治療 增遭霸凌機率

  美國最近1份研究發現,接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的兒童和青少年,被霸凌的機率是非ADHD孩子的兩倍。
  路透社報導,研究也發現,將處方藥物賣給其他孩子的青少年,無論需求目的是研究還是飲食添加物,他們遭霸凌的機率是非ADHD同儕的4倍以上。
  研究作者、密西根大學安亞伯分校(Universityof Michigan in Ann Arbor)的艾普斯坦(QuyenEpstein-Ngo)在電子郵件中透露表示:「即使將罹患ADHD的青少年與同儕相處困難或其他社交障礙納入考量後,研究仍發現處方藥物和遭受霸凌間的關聯性。」
  為評估ADHD藥物與霸凌間的關聯,研究人員花了4年調查近5000名中學生,其中15%罹患ADHD,4%在過去12個月接受藥物治療。接受藥物治療的孩子中,約20%表示曾被要求販賣或分享藥物。
  研究結果發表在「小兒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Pediatric Psychology)。
  整體來說,2%青少年表示經常受到肢體與精神霸凌,逾1%表示經常遭到肢體霸凌,2.5%表示經常遭受精神虐待。
  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以來,ADHD青少年遭受經常任何形式的霸凌機率,比非ADHD同儕高出79%。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學者貝尼狄克特(Frances Turcotte Benedict)表示,願意分享藥物的孩子容易遭到霸凌,是因為他們有取得藥物的管道,較易成為攻擊目標。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威廉斯(Timothy Wilens)指出:「雖然藥物對於ADHD症狀非常有幫助,但可能也和像是易怒等副作用有關。」「其他小孩可能會對他的易怒行為做出反應,也就是對他霸凌。」

新聞來源:

5成6青少年以為吃藥可預防感冒

  青少年用藥觀念差,感冒藥亂亂吃。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公布學童用藥素養調查,發現3成12到18歲青少年,未依照醫囑服用感冒藥,曾自行增減藥量,更有5成6的人誤以為綜合感冒藥可以預防感冒。醫師提醒,不只青少年,國人服藥觀念普遍需改善,亂吃藥、劑量不對都可能傷害身體。
  食藥署這項「全國學童用藥素養調查」委託台師大辦理,訪問全台國小高年級、國中與高中6510名學生,食藥署簡任技正祁若鳳表示,主要是針對學生就醫看感冒或到藥局買成藥、指示藥時,進行用藥認知調查。
  調查結果發現,5成6學生誤以為綜合感冒藥可以預防感冒,近3成學生未依照醫師處方或藥師指示服用感冒藥,也有2成青少年同時服用2種以上的市售綜合感冒藥。祁若鳳說,家長未給予正確指導是錯誤用藥主因,部分青少年可能受到誤導,以為多吃一點藥才有效,或是少吃一點才沒有副作用。
  祁若鳳表示,未遵照用藥指導、不看藥品說明書、自行停藥等不當用藥行為愈多,愈易有較多的購藥風險行為及較少的自我照顧行為。
  今年度食藥署以「吃藥不能防感冒」為主軸,宣導正確使用綜合感冒藥,讓民眾知道感冒藥只能緩解症狀,不能預防感冒。服用時需依照醫師、藥師給予的資訊用藥,6歲以下的幼童,不建議自行使用綜合感冒藥。
  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不只是青少年,就連大人用藥也常有錯誤認知,門診常見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自己認為症狀改善或加重,就隨意調整藥量,這是錯誤的做法。
此外,薛光傑說,感冒藥多是症狀改善、舒緩,吃藥可以預防是錯誤認知,戴口罩、注意環境衛生,對於預防感冒才有效果。
新聞來源: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參加KCMS/MSU Pediatrics RETREAT有感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對住院醫師的訓練評估真的非常多樣化!!

1.一般教學門診指導
2.住院病人照護的臨床指導
3.OSCE
4.門診錄影帶教學討論
5.針對ACGME 6項指標的定期書面評估

The ACGME identified six general competencies for residency education:
  1. Medical Knowledge
  2. Patient Care
  3. Practice 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
  4. Systems Based Practice
  5. Professionalism
  6.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6.同儕評估


References:
2. Epstein RM. Assess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 N Engl J Med. 2007;356(4):387-96.
3. Stern DT, Papadakis M. The developing physician--becoming a professional. N Engl J Med. 2006;355(17):1794-9.
4. Shaneyfelt T, Baum KD, Bell D, Feldstein D, Houston TK, Kaatz S, Whelan C, Green M.
Instruments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06;296(9):1116-27.
5.Epstein RM, Hundert EM. 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JAMA. 2002;287(2):2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