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危險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危險行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3月11日 星期五

10名青少年有3人喝過酒!18歲前飲酒 精神疾病風險增

未滿18歲的青少年飲酒,可能喝出成癮症,精神相關疾病的風險暴增!在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有6.8%的男性及2.2%的女性死亡可被歸因為飲酒所造成的傷害,對青少年的傷害更加嚴重。同一研究中也有統計,高達7%的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衡量整體疾病負擔的方法)和酒精濫用有關。

放眼全球,酒精也是青少年最廣泛使用的成癮性物質,全球15至19歲的青少年中,在過去一年內曾經飲酒的比例高達34%。拉回國內,2017年國健署的統計中,12到17歲的青少年為27.3%,估計有41.5萬位青少年曾喝過酒。上述數據揭示著青少年飲酒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公衛議題。


研究:青少年接觸酒精 成癮風險升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成癮疾患多始於青少年及成人早期,且研究顯示:年紀愈小時,接觸成癮物質,日後發展為成癮疾患之風險也愈高。14歲前即開始飲酒者,有高達15%日後會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相較於21歲後才接觸酒精者,僅2%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著名的「進階理論」(Gateway Theory)描繪的青少年物質濫用原型中,多數青少年從合法物質(如菸、酒)開始,逐步進展到非法藥物使用。青少年飲酒行為時常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下埋藏更多是不可見的隱憂。


青少年為何飲酒? 受父母影響最大

青少年飲酒行為和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媒體廣告、國家政策管制至家庭、同儕皆有影響;以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飲酒影響最大。父母飲酒造成青少年飲酒背後的成因極其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外,父母飲酒也會讓孩子較易暴露在家暴、疏於管教、父母經濟狀況不穩定等兒時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中,而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兒時逆境和成癮疾患的顯著關聯性。 此外,媒體廣告及周邊環境之影響亦不容忽視,例如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視酒精廣告會增加2.6倍的青少年飲酒風險,而便利商店的密度和學生飲酒亦有顯著相關性。


青少年經常「狂飲」 增加猝死風險

李宛臻指出,青少年為腦部關鍵發育期,飲酒會顯著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功能,亦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業成就、社會角色轉型等重要人生歷程。此外,青少年飲酒者有高比例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常見如品行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憂鬱症等,亦和自傷行為及暴力風險具顯著相關。青少年飲酒更是造成青少年非自然死亡(如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相較於成年飲酒者,青少年飲酒者的模式常為「狂飲」(binge drinking),即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酒精,此模式更讓青少年因飲酒過量猝死或意外傷亡風險大增。


如發現孩子過早飲酒 可前往青少年精神科求助

青少年使用酒精的時間大多不長,故此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篩檢及早期介入對於減少日後成癮風險至關重要。依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院發表之指引,可依據青少年的年紀及過去一年內使用酒精的天數做簡易風險區分,若為高風險個案應立即介入並盡早轉介專業人員評估及治療,以下列舉高風險個案:

▸11歲以下:若曾接觸酒精即為高風險。

▸11至14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5天以上為高風險。

▸16至18歲:若過去1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12天(16歲)、24天(17歲)或52天(18歲)以上為高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建置完整的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致力於青少年酒精及藥物成癮的治療,若自己的孩子或身邊的青少年有上述狀況,可至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進一步評估其治療需求。

文章轉自:https://tw.news.yahoo.com/10%E5%90%8D%E9%9D%92%E5%B0%91%E5%B9%B4%E6%9C%893%E4%BA%BA%E5%96%9D%E9%81%8E%E9%85%92-18%E6%AD%B2%E5%89%8D%E9%A3%B2%E9%85%92-%E7%B2%BE%E7%A5%9E%E7%96%BE%E7%97%85%E9%A2%A8%E9%9A%AA%E5%A2%9E-031338426.html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首次接觸菸品年輕化 勿因好奇影響健康

 國民健康署109年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紙菸吸菸率沒有顯著變化(109年為13.1%,107年為13.0%),進一步分析吸菸者在18歲及20歲以前第一次吸菸分別占63.6%及78.3%,18歲及20歲以前開始有吸菸習慣(已有菸癮)分別占41.8%及66.9%;另外,從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高中職學生紙菸吸菸率為8.4%(107年為8.0%),是98年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10年來首度上升,且高中職學生吸菸者中每10個就有4個(42.3%)使用加味菸,女生使用加味菸的比率高於男生(女生58.6%,男生36.9%)。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10年度世界無菸日「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列舉「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中,提到吸菸是罹患肺癌的主因,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高達22倍,亦導致全球有超過2/3的肺癌死亡;而且每五個吸菸者中就有一位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尤其從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吸菸者,會直接影響肺部發展。吸菸所導致的成人氣喘會造成行動限制、障礙及急性氣喘發作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文章中提到戒菸立即性效益是停止吸菸20分鐘,心跳就會下降復原;停止吸菸12小時,血液中一氧化碳濃度就會降至正常值;停止吸菸2到12週,血液循環與肺部功能均會增加;停止吸菸1到9個月,咳嗽跟急促呼吸情形症狀會顯著獲得改善;停止吸菸5到15年,中風機率降低至與非吸菸者一樣;停止吸菸10年,肺癌死亡風險較吸菸者降低50%;停止吸菸15年,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無異於非吸菸者。

國民健康署109年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吸菸者只有3成(35.7%)嘗試戒菸;紙菸中添加不同口味,是為掩蓋菸草辛辣的刺激味,青少年因好奇接觸或誤以為加入各種口味的加味菸較無危害,而持續使用甚至上癮,嚴重影響健康。國民健康署呼籲青少年朋友不要因為「好奇」而嘗試吸菸。

文章轉自:民眾網 https://www.mypeoplevol.com/Article/11853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青少年染上菸癮真毋湯 受朋友影響最深

 許多年輕人的第一根菸,可能僅是被同儕一句話慫恿:「要不要來一根菸,不抽不是朋友喔」,而開始他漫長的菸齡,而難以戒斷。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我國青少年第一次開始吸菸的原因,「好奇」、「別人吸跟著吸」及「紓解壓力」就佔了前三名。而青少年開始嘗試吸菸後,有逾三成的青少年(國中生30.8%,高中職學生38.5%)仍延續有吸菸之行為。因此,千萬別因好奇或同儕壓力或為緩解課業壓力而嘗試吸菸,一口都不要嘗試。

青少年戒菸 朋友幫助也最多

同一份調查也發現,吸菸之青少年有約6成5在過去一年間有嘗試過戒菸之經驗(國中生65.3%,高中職學生66.4%),有將近半數的青年抽菸者中,受到「朋友的幫助」最多(國中生為49.2%,高中職學生為49.9%),其次為「家人的幫助」(國中生為38%,高中職學生為32.9%)。顯示出青少年嘗試抽菸或戒菸過程中,朋友都是關鍵角色。

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 等你來電

青少年身邊的好友若有吸菸習慣,除了自己要勇敢拒菸外,建議鼓勵好友戒菸,避免菸害長期累積的影響,吸菸導致肺功能及循環功能變差,影響運動表現;長期吸菸導致皮膚變差、顯得衰老、口臭及牙齒變黃,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因此,當有好友請菸時,可以直接地表明「我不吸菸」拒當菸大頭、「為了顏值我不抽菸」,或用家人長輩為拒菸的擋箭牌。
青少年戒菸時,除了好友之間的鼓勵與家人的支持外,建議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此專線係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人員提供隱密性高的一對一戒菸諮詢,會為個人擬定專屬戒菸計畫,並以電話追蹤關心戒菸進展,陪伴走過戒除菸癮的過程,讓您不孤單。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新聞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supply/article/49431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青少年飲酒損學習力 嚴重恐終身成癮

黃先生自18歲起便常跟三五好友歡聚飲酒,喝到爛醉才回家,出社會工作後,更是離不開酒精,一天沒喝酒,就覺得渾身不對勁。41歲時,他酒癮更嚴重,每天起床就要先喝一杯酒,工作時也總是想飲酒,無法專心工作,最後因胃出血就醫,同時確診早期肝硬化。醫師評估他酒癮嚴重,將黃先生轉介至身心醫學科,以藥物控制酒癮戒斷症狀,並照會心理師給予酒癮團體治療,歷經2年的治療,黃先生終於戒酒成功,迄今已近5年不曾飲酒。

男性每周兩罐、女性每周一罐啤酒為上限

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酒」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成癮物質,許多覺得自己「只是小酌」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過量飲用。研究指出,男性以每周兩罐啤酒、女性以每周一罐啤酒為上限,若超過此標準,將毒害健康,不可不慎;若是太年輕就接觸酒精,可能導致終身酒精成癮,無法戒除。
國健署調查發現,2017年18歲以上成人過去一年的飲酒率為43%,12至17歲青少年曾經飲酒的盛行率則是27.7%,飲酒後的社會負擔、醫療負擔成本每年約達500億元。過度飲酒除了腸胃出血、肝病變、糖尿病、骨折、癌症、失智、腦部病變、精神異常、情緒症狀等健康問題,酒精下的暴力、酒駕等社會事件更是常有耳聞。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台灣目前規範18歲以上可以購買酒精,相較美國合法飲酒年齡21歲提早許多。青少年是腦部發展的關鍵時期,21歲前仍屬於青少年晚期階段,任何一個外來物質都可能對造成腦部影響,其中酒精對學習能力、記憶力的傷害則最為顯著;而根據美國及德國流行病學的調查,18至21歲青少年晚期酒精濫用及成癮比例明顯驟升,因此絕不鼓勵過早接觸酒精。人們一旦酒精成癮就沒有回頭路,會從喜歡酒到身體需要酒,只要不喝就不舒服,嚴重可能出現手抖、幻覺、意識錯亂等情形,且這些患者的五年死亡率高達8~10%。



資料來源:uho優活健康網
新聞來源:https://times.hinet.net/news/23316127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社工:青少年毒醉無牌駕增多

  冀警方加強巡查路面設路障起警惕作用
    【澳門日報消息】今日起就是連串假期,青少年的假日生活值得關注。街總社區青年服務隊隊長楊偉興反映,近年出現越來越多青少年無牌駕駛,甚至伴隨毒駕與醉駕,威脅自身及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同時,近來酒後街頭暴力的問題,也有使用禁用武器的趨勢,危險性大增。踏入聖誕長假期,期望當局加強巡查、增設路障等,截查可疑人士與車輛,起警惕作用,免問題惡化。
    網上交流駕駛心得
    楊偉興指出,外展隊觀察到一年前起,青少年無牌駕駛時有發生,近半年越趨增多。這批青少年在無車牌與保險下,仍能循不明途徑購得電單車,且所駕車輛馬力不斷提升。他們不少人駕車技術純熟,更會通過網上交友平台、即時通訊軟件等開群組交流“心得”,不時即興組成車隊外出風馳電掣。
    沒接受過正規駕駛訓練的青少年,若駕車不僅危害自身生命,也可能危及其他駕駛者或行人的安全,發生意外或需負上刑責。若是在濫藥或喝酒後,情況將更嚴重。外展隊接觸過有青少年無牌駕駛後“自炒”及撞傷他人,最終進入司法程序。因應部分青少年心存僥倖,期望當局於假期尤其娛樂場所附近,加強巡邏和設置路障,截查可疑人士與車輛,提高阻嚇,收預防之效。
    酒後武器襲擊嚴重
    除了無牌駕駛外,外展隊也留意到青少年酒後街頭暴力的問題,已從單純的拳頭毆鬥,發展成以禁用武器如伸縮棍等襲擊。萬一青少年失去理性,或會造成人命傷亡,重現多年前打死人的事件。希望警方亦能多注意。
    他表示,針對上述問題,外展隊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喻青少年。並針對這批青少年的特性,開展適合活動,發掘潛能、建立自信,協助他們正向成長。包括面向高危暴力的青少年群體,開辦拳擊興趣班,訓練他們的體能、心智與毅力。在這個聖誕長假期,外展隊將舉辦密集式活動,如冬至餐會、除夕派對、歷奇活動等,充實一班邊緣青少年的生活,以免他們接觸到不良事物。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墮胎率不減 宜灌輸青少年健康兩性交往

根據內政部201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100名嬰兒之中,就有5位是未成年少女所生,換句話說,二十分之一的嬰兒,是未成年青少女所生。
依據100年及102年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5至17歲青少年(女)曾有性行為百分比為10.2%、但是15至17歲青少年(女)有近15%在最近一次性行為時,沒有進行避孕措施,13至15歲青少年(女)更有高達近35%沒有進行避孕措施。
  依據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統計年報顯示,未成年(未滿20歲)青少女103年所生之新生兒數有3,109人;其中「早產、低體重及死產」比率分別為10.04%、11.45%及2.28%,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之8.94%、8.53%及1.17%,顯示未滿20歲青少女生產較易早產、生出低體重兒及較高的死產。
  在一份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表的「兒童母親:正視少女懷孕的挑戰」之《2013世界人口狀況》報告中即指出,全球每年有730萬不到18歲的女性懷孕生子,其中200萬是14歲以下的少女,她們因為懷孕,遭致長期承受最嚴重的健康和社會後果。有多數青少女因懷孕生子而中斷教育,間接影響到生涯發展,造成立足點的不平等。
  這讓許多家長對於青少年子女的交往保持保守態度。不過採取強硬的態度並無法阻止青少年子女與異性的交往,如何讓青少年子女保持健康的兩性交往以及具備安全性行為的觀念變得非常重要。
建議青少年朋友遵循快樂約會三撇步,才能讓兩性關係更進步。
A: Abstain,“戒急用忍”,避免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
B: Be-responsible,要有責任感,別心存僥倖,或存心落跑,兩性關係須建立在互相尊重及愛護對方的基礎上。
C: Condom,使用保險套等避孕措施,避免未預期懷孕及性病感染。
如果家中有青少年子女,建議家長多加關心,以便適時了解子女交友狀況並趁機灌輸子女正確性觀念以及兩性交往注意事項。

新聞來源:

廣州青少年染愛滋年增逾四成 七成半經男男同性傳播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廣州青少年感染愛滋病的數目以年均46.37%的速度增長,截至去年底,累計學生感染個案達231宗,引發當局關注。根據發布的防治工作方案目標,初中以上學校的愛滋病健康教育開課率要達到100%,初中6課、高中4課,並納入日常或衛生工作年度考核內容之一。
  廣州疾控中心印發《廣州市全國第三輪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青少年學生愛滋病防控專項工作方案(2015-2018年)》(方案),文件稱,廣州市青少年愛滋病防治形勢日益嚴峻,報告病例以年均增長46.37%的速度快速上升,自2002年發現首宗青少年感染病例以來,截至去年年底,累計學生感染個案達231宗,廣州學生所佔病例的比例由2002年的0.74%升至2014年的3.91%。方案又提到,在231宗病例中,有165例可以獲得其學校信息,分別有74間省內外大學、7間中學及29間職業技術學校,其中54間學校位於廣州市內,主要分佈在天河區、番禺區和白雲區,當中有4間廣州學校累計超過10宗感染個案。
  方案又提到,青少年主要因性接觸感染病毒,「男男同性傳播」比例更高達74.76%,主要發現途徑為自願諮詢檢測,佔41%,其他發現途徑包括性病門診和術前檢測(佔19%)、專題調查(佔17%)等。分析認為,學生對愛滋病防治知識認識較少,性觀念亦變得開放,在進行性行為時沒有做好防護措施而感染,而青年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比例由2011年的6.48%升到去年的16.35%,當中有1.21%試過「商業性行為」。
  據了解,廣州進行「男男性行為」的學生超過​​5000人,他們存在多種高危性行為,包括多性伴侶(最多達100人)、安全套使用率低(近半年安全套每次使用率為29.6%)、性病感染(15.3%的人近一年出現過性病相關症狀)、群交(4.4%)和濫藥(19.9%​),同時他們的HIV檢測率低,不足30%,令愛滋病感染和傳播風險增加。

新聞來源: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校園Wi-Fi輻射 學者憂危害健康


當金山灣區各學區大量推廣在校內安裝無線上網設備,一群關心青少年健康的專家學者9日提出警訊:對腦部還在發育的幼兒與十幾歲的孩子而言,無線設備的輻射線將造成健康危害,因此無線不如有線,手機不如座機。

這群專家學者當天參加由舊金山聯邦俱樂部主辦的「對手機與健康有疑慮嗎?」座談會。
柏克萊加大公衛學院家庭與社區健康中心主任摩斯考維茲(Joel Moskowitz)指出,經常使用手機的人,罹患神經膠質瘤(Glioma)與聽覺神經瘤(Acoustic Neuroma)的機率較高,而且通常在使用20年至25年後發病。長時間掛在手機上的20歲以下青少年,罹患這兩類腫瘤的機率又更高。
摩斯考維茲說:「雖然目前很多研究的結論指稱使用手機是安全的,但大都是由手機產業出資進行的研究。」摩斯考維茲指出,台灣有家公司生產低功率的Wi-Fi設備,專供醫院等機構使用,以免影響患者健康,很值得業界參考。

丕優研究中心2013年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一般人平均每年使用手機118小時,全美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擁有手機的比例為78%。使用無線上網設備對人體影響的研究較少,但摩斯考維茲建議,使用iPad等平板電腦時,最好於下載需要的資料文件完成後,關掉上網功能,以免輻射線不停對人體造成長期的影響。
華府「環境健康信託」總裁兼執行長戴維絲(Devra Davis)則說,南韓最近發表的研究顯示,失智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大量上網與使用手機的青少年容易罹患「數位失智症」(Digital Dementia),造成短期記憶失常。

戴維絲的孫子在賓州費城一所小學就讀,該校規定學生在校內只能使用有線電腦上網。學校唯一的路由器安裝在14呎高處,以減少輻射線對學生的影響。戴維絲認為這樣的做法值得其他學校參考。
戴維絲說:「學生使用無線上網的平板電腦與手機,很容易上癮。長期而言,注意力與學習效果都會變差,閱讀與寫作能力也較差。至今尚無證據顯示,使用平板電腦教學,效果會更好。」
戴維絲建議使用平板電腦的消費者,不要將平板電腦放在大腿上,應該放在桌上使用。「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最好離開身體20公分,將可降低對人體的危害。」戴維絲又指出,歐洲芬蘭等10餘個國家以及加拿大,都正研究立法反對廣設無線高速上網Wi-Fi。

戴維絲表示,汽車要安裝安全帶與安全氣囊,手機與無線上網設備商也應研究對人體危害較小的產品。例如從改變天線、軟體、手機機殼等方面做起。
戴維絲說:「事實上已經有廠商開始生產比較安全的手機,只是這些廠商的律師不願他們公布,以免被指控說,為什麼不早點這麼做。」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Wi Fi 

全文網址: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24194454--Wi-Fi-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與睡眠不足關係大

國際線上專稿: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道,最新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影響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佛羅裏達國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和自我控制能力低之間存在關聯,而自我控制能力低和青少年犯罪是直接相關的。
  “睡眠不足造成的有害影響已經成為刑事司法業界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佛羅裏達國際大學刑事司法研究員Ryan C. Meldrum在一份聲明中說道,“睡眠為我們提供了休整的機會,而休整在幼兒和青少年的發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睡眠在反社會行為中所起的作用,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但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青少年雜誌》(th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該文章發表了對825名青少年從出生到15歲的數據進行研究的結果。調查的孩子中一半男生一半女生,有59%來自雙親家庭。研究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青少年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確實存在較高風險,而自我控制力低和青少年犯罪直接相關。研究人員也考慮了其他可能會引發青少年犯罪的潛在因素,如鄰里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抑鬱狀況和與同齡人的交往等。
  華盛頓大學管理學副教授Christopher M. Barnes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記述了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的睡眠情況對衝動行為的影響。他寫道:“我的研究表明,由於自我控制能力的因果機制,通過夜間睡眠狀況就可以預測出第二天會發生的不道德行為。在睡眠狀況影響工作的研究中發現,晚上少睡2小時,就會導致第二天工作出錯,這也是由於睡眠對自我控制力的影響所導致的。”(翻譯/意嘎)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提醒父母注意〜青少年自殘行為不容忽視



宋其佳/報導

 「我很生氣,總覺得腦袋要爆炸了,但很奇怪的是,我用美工刀一刀一刀劃過手臂時,心中憤憤不平的氣就用來越少,心裡也越平靜…….」,這是17歲阿明面對憤怒時慣用的方式,他是「特例」?還是普遍在青少年中存在的現象?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為提醒老師及家長正視青少年自殺與自殘的問題,配合世界心理衛生日,於10月16日假嘉義市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原兒童館)舉辦本市學校認輔教師及社工之青少年心理衛生及自殺防治教育訓練,透過認知訓練,提升接觸孩子第一線人員對其表現之負向情緒有一定的敏感度,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介入,才能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依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15〜24歲青少年主要死亡原因排名,自殺名列第二,另青少年無自殺意圖之自殘行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學青少年曾有自殘經驗的比率約13.9〜22%,這些孩子就是日後產生自殺行為的高危險群,青少年自殘行為往往會互相「傳染」,最常見自殘行為如用刀割手腕、手臂、香菸燙傷自己、在皮膚上刻字、用力捶打牆壁或用頭撞某物等,父母、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些情形,應意識到孩子正處於一些負向情緒中,及早協助孩子接受諮商或心理治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嘉義市政府衛生局與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呼籲大家持續關心家中青少年,如果無法面對孩子壓力、負向情緒,亦可向本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詢求協助,中心設有免費心理諮商服務,讓專業的心理師傾聽孩子的心聲,亦有24小時免付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用心傾聽關懷,建立珍愛生命的價值觀,讓我們一起守護每位少年的微笑!

全文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496948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遏止青少年自殺動機

2013年10月01日

 (Fotolia)
 (Fotolia)
編譯/麥迪
自殺,會傳染嗎?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殺,會提高同校其他少年自殺的機率,猶如傳染病蔓延。也有專家說,很多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想死,只要平時多加注意,或許可以協助阻止悲劇發生。
一項刊登在《加拿大醫學協會期刊》(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的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加拿大2萬2千名12~17歲的兒童,詢問他們身邊或校內是否有人自殺,並了解他們本身有沒有自殺的念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這些青少年並不認識自殺者,但是暴露在這「自殺陰霾」中導致他們自殺的風險增大。
資深作家兼渥太華大學助理教授伊恩•科爾曼(Ian Colman)透露,自殺傳染,模仿他人自殺等現象存在已久,只是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自殺具傳染性的理論。例如,韓國媒體報導,韓星孫浩英因為女友自殺深受打擊,他效仿女友燒炭自殺未遂,被送入醫院進行治療。上述的研究發現,自殺的傳染,不僅限於認識自殺者的人,任何有自殺傾向的人都可能受觸動。
科爾曼認為自殺是個全球性的問題,而自殺也是導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因素。「自殺會對自殺者身邊的人造成莫大的悲痛,」科爾曼說道。自殺的傳染性是持久的,即使在同一所學校,自殺事件過去了2年,學生嘗試自殺的案例仍在增加中。
讀懂自殺者的求救訊號
其實,有自殺傾向的人並非真的「不想活了」。在美國從事自殺終止工作,經驗豐富的謝瑞秋修女認為,八成人在自殺前,會通過不同方式,對身邊人發出訊息,其實他們並不想死!及時讀懂這些求救訊號,就可能成功挽救他們的性命。
在情緒上,企圖自殺者會表現得悲傷、無助、無望、愧疚,明顯的敵意和冷漠。言語中時常提及「我希望我死了」,「我所有問題很快會結束了」等負面訊息。從行為上看,會表現得沒有活力,把珍貴的物品送人、失去平時的興趣、遠離家人朋友、工作或學校等。甚至會出現極端的行為,如酗酒、飆車、濫用藥物,或有具體的自殺行為。
輕生者只是一時想不開
無論如何,謝瑞秋修女透露,撐過去沒自殺的人都會慶幸當時沒有真的死去;絕大多數意圖自殺者,只是想透過尋死來解脫受困的身心。如果他們知道,有人真心愛護他、關心及支持他,或其問題能得到解決,他們就不會想尋死了;其實自殺也是一念之間的決定。
有自殺傾向心理急需關注
廣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李潔透露,自殺的首要因素是精神障礙,如憂鬱症,其次是之前自殺未遂,第三是對生活無望,第四則是失去親人、事業或失戀等。
面對有自殺傾向的親友,李潔透露人們應耐心聆聽,而不是進行批判或企圖說服他改變自己的感受。如果其自殺念頭很強,千萬不要讓他獨處,應陪伴在身旁。她鼓勵人們遇到心理問題時應求助於親人或專業人士。
學會3招 輕鬆趕走壞情緒
對於人生較悲觀、或容易憂鬱情緒及自殺傾向的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應多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緒,勿被抑鬱或沮喪等負面情緒籠罩。《家庭醫生在線》刊載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高敏教導大家預防抑鬱的3個方式:
方法1:定短期目標
給自己定下幾個短期目標,能對自己起到激勵作用。相反,過於遠大的目標,容易造成心理壓力。
方法2:找精神寄託
給自己尋找精神寄托,例如宗教信仰,可以幫助自己遠離抑鬱。
方法3:做戶外活動
多進行戶外活動,晒晒太陽,結交新朋友,使自己心情更愉快、明朗。
自殺並非解決問題的可取之道,自殺在許多宗教是被禁止的,甚至在一些國家的法律上也是犯罪的。眾人皆知殺人是犯罪,無論正派的宗教信仰,道德規範或法律上都不允許,那麼人們就應該以同樣的看法對待自己的生命。總而言之,積極面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珍惜生命帶來的一切,雨後還有彩虹。

全文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tw/n71347/%E9%81%8F%E6%AD%A2%E9%9D%92%E5%B0%91%E5%B9%B4%E8%87%AA%E6%AE%BA%E5%8B%95%E6%A9%9F.html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年輕族群感染愛滋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台大保健中心在100.12.09 有一場影片欣賞及座談會邀請您及您的同學一起參加!!
愛滋病感染者年齡以20-29歲最多,佔38.3%,其次為30-39歲,佔35.1 %。
據捐血中心統計,發現感染愛滋的職業別分析:學生族群藉由捐血發現感染愛滋的比例增加至36.37%,
幾乎每3位新感染者中就有1位是學生。
特別要注意的是,年輕族群感染愛滋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2010年15-24歲年輕族群之新通報感染者較2009年增加了13.3%
該族群九成以上是透過性行為傳染。

此問題的嚴重性需要大家重視!!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安全性行為杜絕愛滋年齡層下降

15歲染愛滋 年齡下降醫界憂

〔記者孟慶慈/台南報導〕社會風氣開放,性行為年齡下降,但青少年卻不一定注意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成大醫院感染科門診近兩年來都收到青少年感染愛滋的個案,都是性行為所致。

成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柯文謙表示,台灣至二○一一年五月底止,共有二萬多人感染愛滋,讓人憂心的是,感染年齡呈下降趨勢,成大醫院愛滋個案就有十五歲的年輕人。
柯文謙表示,以往不到廿歲的愛滋個案很少,自己最早在七、八年前曾經收過十八歲的個案,之後就沒有再遇過那麼年輕的病患,但這一、二年來,成大醫院都有一、二名不到廿歲的個案,愛滋感染年齡層下降的程度讓人憂心。

柯文謙指出,就成大的個案發現,年輕人感染愛滋都是性行為所致,現今網路社交發達,年輕人對性又好奇,與陌生人發生一夜情機率大增,都可能是讓愛滋年齡層下降的原因之一。

柯文謙表示,不到廿歲的人感染愛滋病,醫師最困擾的是要不要告訴當事人的父母,第一時間告訴當事人的父母,病人很可能就此失聯了,但按理來說,應該告訴家長,醫師以及個案管理人員必須一再對病人做心理建設,讓他們認同告知父母親以及取得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如此才有助於提高生活品質。

柯文謙表示,年輕人感染愛滋是很嚴重的問題,醫療問題之外,其日後的人生、就業,都可能受影響,有關單位必須更加強安全性行為的宣導。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淋病主要經性行為傳染,近來不乏有青少年感染

病患年輕化 男染淋病 雞雞猛流「鼻涕」

醫:現多為超級淋病 需用強效抗生素

2011年 06月25日 【邱俊吉╱台北報導】一名男高中生最近解尿疼痛,尿道口還有異常分泌物,被父親帶去看病,才發現是感染淋病。醫師表示,淋病主要經性行為傳染,近來門診不乏有青少年感染,且淋病雙球菌多具抗藥性,得使用強效抗生素才能治療,預防之道是性行為須全程使用保險套,並維持單一性伴侶,以免染病造成不孕後遺症。

收治病例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沈秉慶說,該少年在父親陪同下進入診間時,身上還穿著高中制服,自稱生殖器「出現像鼻涕一樣的膿狀液體」,持續逾1周,擦都擦不乾淨,解尿時還有灼熱感;檢查後,證實是罹患淋病,但少年對為何感染,不敢多講,「應是父親在場,怕鬧家庭革命」。

排尿有灼熱感
沈秉慶說,淋病是因接觸到淋病雙球菌而引起,多在10天內發病,感染途徑主要是因性行為造成,只有極少數會因穿著帶菌衣物,或經由公共浴室的浴缸、毛巾而染病。

沈秉慶說,男性淋病患者在尿道口會有黃、綠色的膿狀分泌物,排尿時有刺痛、灼熱感;女性症狀多不明顯,較難自我發覺。

沈秉慶表示,過去常認為淋病好發於20至50歲間,但近來門診觀察發現,不乏有青少年學生患者;另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統計,也顯示國內淋病多集中在25至29歲男性。

未治療恐不孕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黃世聰說,淋病若未經過適當治療,男性可能形成尿道狹窄、膀胱炎,甚至會造成不孕;女性則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炎,也可能造成不孕。

他並強調,現在的淋病多為「超級淋病」,因淋病雙球菌多已具抗藥性,得用第3線的強效抗生素才能治療,所幸只要下對藥,多數可在2周內痊癒;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固定性伴侶,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

淋病小檔案
★病原:淋病雙球菌
★好發:25至29歲年輕男性
★症狀:男性會在尿道口有黃、綠色膿狀分泌物,排尿時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症狀多不明顯
★傳染途徑:多數是因性行為導致,僅少數會因穿上帶菌衣物或經由公共浴室的浴缸、毛巾而感染
★預防重點:
※固定性伴侶
※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
※性行為後沖洗下體並多飲水,排空尿液
資料來源:沈秉慶醫師、黃世聰醫師、衛生署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青少年不吸菸的100個理由」戒菸部落格貼紙創意徵稿比賽

活動網址:http://www.tsh.org.tw/


作品公告網址:Facebook「63 抱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63bobo



(一) 第一名:國中組、高中(職)組、大學(專)組共三組各一名,金石堂圖書禮券 5 千元。
(二) 第二名:國中組、高中(職)組、大學(專)組共三組各一名,金石堂圖書禮券 3 千元
(三) 第三名:國中組、高中(職)組、大學(專)組共三組各一名,金石堂圖書禮券 2 千元。
(四) 網路票選人氣獎:不分組別共 3 名,每名金石堂圖書禮券 2 千元

青少年母親更易出早産兒

資料來源:醫藥日報 Medical Daily
年齡14-17歲之間的孕婦有更大的早産和出低出生體重兒童的風險,尤其是當他們懷的是第二個孩子時。研究人員在免費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與分娩撰文論證這層關系,並呼籲更好的健康教育和青少年産第一胎後的加強避孕。
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的阿裏·庫善與一研究小組一起研究了2004年1月到2006年12月間英格蘭西北部所有有嬰兒的14-29歲的女性。研究人員調查了3,636個14-17歲之間生産,7,506個18-19歲之間生産,45,211個20-29歲之間生産的女性。少女懷孕率隨著社會貧困的增加也上升了,因爲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媽媽都來自最貧困地區。十幾歲的母親更有可能體重不足並擁有白人族裔背景。青少年時期生産過的女性經曆早産和極早産的危險上升。較低齡少女母親比較高齡危險更大,且14-17歲之間者生第二胎時比第一胎早産危險更大。
談到有關結果時,庫善說:“很可能不良妊娠結果是與生理不成熟有關。也可能少女懷第二胎的不良妊娠結果是與許多複雜因素有關,比如更大的社會貧困和更少的産前保健。”
科克大學婦産科醫院産科和婦科醫生、健康研究局臨床科學家和顧問、本次研究的帶領者肯尼教授說“這些結果強調了確保懷孕少女有適當産前保健的重要性。而且這一護理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産後避孕,借以防止潛在的負面效果危險較高的少女二次懷孕。第一次懷孕可能是懷孕少女享有健康服務的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機會,而這次機會不容忽視。”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逾半香港青少年習慣上網

近半香港青少年癡迷網路世界,家長擔憂泥足深陷
中央日報 - Taipei,Taiwan
香港《文匯報》報導,上MSN或看Facebook,已成了不少香港青少年放學回家的“指定動作”,也讓其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一項調查發現,達46%受訪青少年有上網成癮症狀,其中逾10%更屬於嚴重程度。、、、、


閱讀此一新聞,請至中央日報網路報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網路分享空間 暴露青少年危險行為

【大紀元1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鄧振糧編譯報導)一份最新的研究顯示,美國第一大社交網MySpace有一半的青少年在其所屬的虛擬空間中宣傳性行為、濫用藥物以及暴力。

超過90%的美國青少年使用網路,其中有一半的青少年使用公眾網路空間,如:MySpace或是Facebook。MySpace擁有超過兩億筆的資料庫,其中四分之一族群屬於18歲以下的青少年。
根據華盛頓郵報新聞,這份由威斯康辛州小兒科醫師摩瑞諾(Megan Moreno)所執行的研究發現,以18歲青少年為研究對像:54%有危險行為,41%有藥物濫用問題,24%有性行為傾向,14%有暴力資訊。他也發現宗教相關訊息與嗜好運動等項目的比率大大降低。

摩瑞諾表示,他非常驚訝看到青少年在網站上熱烈討論的問題竟是父母最不想見到的問題。他們為什麼做這些事?他們不知道這是公共空間嗎?如果他們不瞭解,我們應該警告他們,告訴他們這是個公眾場合,我們應該教育青少年與他們的父母關於網際網路責任的問題。

研究指出,介於18到20歲之間的青少年,若寫電子郵件告訴他們正暴露危險行為,有14%的人會將危險行為內容刪除。但介於其他年齡層的族群,只有5%會將危險行為的內容刪除。

新罕布夏州立大學教授蜜雪兒(Kimberly Mitchell)認為,透過網路研究青少年行為是一種很特殊的方式,家長與其禁止小孩瀏覽或使用這些公共空間網站,到不如教導哪些訊息是正面的或是邪惡的。家長應該正視這些網站對教育小孩所帶來的影響。

摩瑞諾建議,家長應要求青少年展示他們MySpace或是 Facebook的空間。也許他們一開始會猶豫,也許父母也會覺得這侵犯到他們的隱私。但不是的,因為那是公共空間,父母可以用這當作話題的開場開始關心您的小孩。
(http://www.dajiyuan.com)


1/7/2009 11:45:43 AM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青少年的危險行為

Risk-taking Behavior

物質濫用 (菸、酒、藥物、檳榔)
不安全的性行為
暴力,傷害,犯罪行為
飆車
飲食疾病
翹課,逃學
自傷,自殺等

具有共變性(Covariation)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網路成癮

問題:
一.網路成癮者大多會伴隨著熬夜的行為,坊間常說熬夜傷身,尤其傷肝,是否可解說一下熬夜真的會傷肝嗎?熬夜是否會對人體其他消化或循環器官造成影響?
三分之一甚至將近一半的現代人都有睡眠問題!熬夜會不會傷身體要看狀況,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的睡眠時間跟生理時間無法相互配合,就可能影響到睡眠品質,長期累積下來容易造成睡眠不足,這樣就可能傷到身體,造成健康問題。
不論是早睡早起或是晚睡晚起,重要的是睡眠過程不會受到很多干擾,能順應自己的生理時鐘是最好的。有些上班族長期固定上夜班,睡眠時間與一般人不同,但他的生理時鐘已經經過調整,因此睡眠品質未必受到影響。短時間的睡眠品質差,例如偶而熬夜準備考試、坐長程飛機到時差大的地方旅遊或留學,對於身體的影響較小,但還是對於當時的身心有一定的衝擊。您一定有印象的是,因為書念不完而熬夜的日子,明明需要專心卻常常是腦筋遲鈍,所以考試常常只能有七成的表現而已。有人因為熬夜之故喝茶喝咖啡以維持精神,也容易同時帶來腸胃不適、用腦過度而精神不濟。睡眠不足最明顯的後果是容易表現失常,甚至發生意外事故。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免疫力,甚至久病不癒等。睡眠不足的人血糖的控制也較不好、甚至較容易肥胖、消化方面常有胃腸方面的疾病。肝臟是身體負責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之一,作息不定的確容易傷肝。對上網的青少年朋友來講,睡眠不足會影響生長荷爾蒙,因為小孩的生長激素是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期間分泌的,所以深睡期不夠的時候,就不會分泌生長激素,便會影響生長與發展。

二.網路成癮者使用電腦的時數極高,容易造成眼睛的疲勞,請問長期注視螢幕對眼睛可能會造成哪些傷害與疾病?(近視以外,輻射等等可能會造成眼睛的疾病)應該如何照顧自身眼睛的健康?
使用電腦的時間太長,的確會造成視力傷害,眼睛容易疲勞,甚至造成永久的傷害。長期注視電腦螢幕除了會造成眼睛傷害外,還有其他健康問題需要重視,例如久坐容易有四肢酸痛、背痛、血液循環變差、痔瘡以及肥胖帶來的心血管疾病等問題,長期打鍵盤也容易手部發麻導致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病變。在人際關係方面也會受到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網路過度使用現象愈嚴重者,其人際關係愈差。
該如何照顧自身眼睛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電腦或是電視前太久,每半小時或至少一小時便應該起身運動一下,讓頸部與四肢關節動一動,就好像幫身體做做暖身運動一樣,只要花個5-10分鐘即可。眼睛方面,建議到戶外走動一下或是看看花草樹木,特別是綠色植物,有助於舒緩眼睛的酸痛疲勞症狀。

三.是否能以專業角度,給予網路成癮者在維持身體健康上的建議與叮嚀?
網路成癮者(或說是網路過度使用者)一般不會意識到自己已有網路過度使用的問題,這是最大的問題。建議喜歡上網的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每天上網的時間最好少於3小時、不要在半夜上網、在電腦桌前至少每一小時便應該起身運動5到10分鐘、到戶外走動一下或是看看花草樹木、少吃零食、使用電腦時保持舒適的姿勢與適當的距離。如果經常上網咖的朋友也請多加注意網咖的安全與品質,如是否消防安全檢查合格、無菸環境、燈光照明明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