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青少年涉毒已成為國家危機

黃姓女大學生過生日,慶生嗑了搖頭丸後暴斃;高雄市20歲的李姓逆孫吸毒吸茫了,阿嬤念他幾句,竟然殺了阿嬤再殺阿公,且還焚屍……;過去10年,青少年涉毒案件大幅成長12倍,若加上沒有舉報的案子,恐怕數字不止20倍。政府毒品管制懈怠,嚴重戕害青少年,若再不強勢作為,青少年身陷毒窟,將是國家的危機。
從民過44年《戡亂時期肅清煙毒條例》三讀施行,民國87年改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其間數度修正,但大體例沒有變動。政府防制毒品60年,反而煙毒人口直線上升;尤其吸食三級毒品免除刑罰後,吸食毒品歪風更熾,甚至年齡層下降至國中生;這在在說明行之有年的毒品管理有亟待檢討的缺陷。
無可否認,毒品有強烈的成癮作用,只要一沾上,想戒除,極其困難,從接受勒戒後高再犯率,不難想像毒品的「蝕骨」威力。就連三級毒品K他命、搖頭丸,上癮之後劑量愈發增高的同時,腎臟等多重器官功能即日漸萎縮。成年人碰毒品,後果自負;營造青少年戒絕毒品環境,是政府無可迴避的責任。
青少年同儕間的影響作用非常大,相互模仿、聽信,「沒拉過K?嗑過搖頭丸?你太遜了……」這樣的認知若成為價值,青少年不止是對毒品不設防,甚至尋找接觸毒品的機會,「這樣才跟得上潮流」。三級毒品取得不難,價格相對不高,被抓又無涉刑事,造成青少年涉毒急遽攀升。
校園防毒機制,脆弱得難有功能。升學主義掛帥,學校對教學之外的功能都擺在次要,管生活輔導的學務部門,幾乎只有上下學指揮交通。《菸害防制法》規定「未滿18歲者,不得吸菸。」《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卻無相關規定,抽菸違法、拉K無罪的怪異情境,教官抓抽菸不抓拉K,豈不等於鼓勵青少年「升級」?
法務部防毒工作包括草擬立法、毒品分級、矯正等,但光是抽菸違法、拉K無罪這一點規定,即充分顯示法律的不嚴謹。拉K後遺症嚴重,立委、社會屢屢建議將K他命改列二級毒品,法務部毒品認定小組卻不止一次駁回,抱著一堆法理、醫理維護拉K無罪,任令青少年涉毒愈發氾濫,這難道不是助長青少年涉毒?
矯正工作當然重要,但適用對象是已成癮者,對給予青少年免於涉毒的環境一無作用,為什麼不能積極些?校園宣導反毒,阻斷毒品供應鏈,讓青少年減少接觸毒品的機會,並大大提升難度,這些都是可以做的。很遺憾,本報報導「紙風車劇團」兩年內走遍900所國中宣導反毒的目標,法務部卻冷漠以對,怎麼可能營造青少年的無毒環境?
阻斷毒品供應鏈管區派出所應積極些。夜店是三級毒品主要傳輸中心,暴斃黃姓女大生的搖頭丸甚至是夜店免費提供,你來消費,店裡奉送,三級毒品流傳得以無限擴張。服用三級毒品無刑責,但製造、販售還是要究責;務必請管區警員多巡巡夜店,掌握藥頭行蹤,將他們繩之以法。
統計顯示,國內20歲以下毒品使用者比率,近5年已從不到15%增至超過22%;社會流傳「使用三級毒品不會被抓、K他命不是毒品」錯誤訊息,是吸毒人口迅速擴增的原因。而且,不止都會,偏鄉青少年也有可觀的吸食人口,這與家長失業、隔代教養、成績不好都有關係。青少年涉毒激增,不折不扣反映出社會病了。
必須強調,此刻是營造青少年無毒環境的最後機會。學校不要再升學至上,要多關心學生;家長多陪陪孩子,讓孩子覺得家是溫暖的;社會一起幫忙青少年免於涉毒,因為,毒是不折不扣的「蝕骨水」,造成的危害是無可回復的。這個氛圍要請地方父母官多盡些心,從紙風車全國22縣市巡演,至今只有極少數縣市響應,不難看出反毒不被重視。
140年前中國鴉片氾濫,清朝名臣林則徐憂心諫言,國家將「無可籌之餉,無可練之兵」,林則徐反煙毒失敗,種下中國百年國恥禍因。以青少年涉毒急遽惡化現況,林則徐之言絕非危言聳聽,是暮鼓晨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