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青少年健康權應優先於性權

本周衛福部舉辦之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委員審查會議,聯合國國際委員於6.4點次中提出:欲了解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性健康有關的議題。

現今台灣的性教育,從國中開始就教導許多鼓勵孩子交往,性探索的內容,並過度強調保險套的效果。尤其於2011課綱修正後,內容更為激進,這也與台灣近五年來兒童青少年性病大幅增加有關,尤其淋病增加了三倍最為顯著。

舉例來說:健康與體育教材提到:喜歡對方的感覺愈來愈強烈,就決定下一步的行動吧!(康軒P.9);女生遇到喜歡的對象,不應只是等待對方追求,也可以主動邀約(p.20)。類似的內容,出現於現今教育現場及教材不同版本之中,不但鼓勵青少年交往,甚至期待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青少年由交往到發生性行為短則數天,且再次交往的對象,僅需要一個星期,就可以到追到上次交往對象最後的親密等級。非婚姻關係的性行為越早發生,得到性病的機會越高。在美國,十九歲之前有性行為的青少年當中,有四分之一有性傳染疾病;已發生性行為者,更有二分之一的人會在二十五歲前感染一種以上的性病。

生理方面,青少年生殖器官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增加被傳染的風險。舉例來說,男孩即使進入青春期,還是有百分之二十的男生,龜頭與包皮尚未發育成熟,黏膜細緻易破損感染。女孩部份,最常罹患子宮頸癌的子宮頸轉化區(transformation zone) ,少女只有一層上皮細胞保護,會隨著年紀增加向內縮小不成熟範圍,並發育出成熟的30至40層具有相對保護力的細胞,使得少女一旦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即使僅有一次的接觸,也會有罹病的可能。

保險套在預防性病上,的確有他的重要性,然而,在20幾種性傳染病當中,僅有愛滋病全程使用保險套,防護效果可達到最高80%。其他性傳染病,致病原可能生長於皮膚毛髮上,這些地方是保險套覆蓋不到的地方,一但會陰部接觸,即使有帶保險套,還是會受到感染(不帶保險套感染機會更高)。對於會造成輸卵管結痂導致女性不孕的披衣菌,保險套防護效果不到三成。因此性教育在性傳染病的防治,不應該僅強調使用保險套就萬無一失。

再者,可以使用於成人的研究報告,並不能推論到兒童與青少年群體,使他們失去了戒心,舉例來說,美國疾病管制局已經證實,當規則服用HIV藥物並且偵測不到病毒量,即使無套性交也不會有傳染力。對於單一伴侶穩定關係的成人來說,這樣的訊息無論在身心上都是很好的保護,伴侶也會因著對帶原者的關愛,了解用藥情況與免疫狀況,使雙方皆有保護。

然而對於青少年來說,鮮少於交往時,了解帶原的對方抽血報告近況,判斷藥物濃度與病毒量是否於正常範圍內,也無法判斷對方本週是否每天都規則用藥,更無法判斷對方體內的病毒是否已經產生抗藥性了。如果當時緊張、過於亢奮或使用娛樂性用藥,即使有使用保險套,精液與病原體還是有可能從邊緣跑出來、脫落、破裂或過度拉扯,而使保險套失去防護效果的比例更高。

如將陰道交使用的保險套,使用於其他性交途徑,會因為摩擦壓力大,讓保險套防護效果受到限制。比如肛交,肛門是設計給糞便出來的地方,即使醫療會有因治療目的而使用塞劑、灌腸肛管等方式,但是緊緻的括約肌,在不適當外力的介入下,容易產生破損情形,可讓病源體直接侵入身體,就完全無法估算其使用保護措施而感染性傳染疾病的風險,也因此使得某些性病感染的機會增加20倍,對於改善青少年性病的發生,沒有幫助。

最後,與成人最大的不同還有一項是對健康的自覺。青少年即使進入形式運思期,最常使用的依然是具體運思的策略,對於未來的後果,不一定能理解與行動。舉例來說,成人一但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會至醫療院所匿名檢查,但青少年,很常發現致病源時已經是發病狀態了,他們無法於疾病初期或帶原狀態就被檢測出來。年紀越小,此現象越明顯。今年出現一名13歲的愛滋患者,四月通報,五月過世,僅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也說明了兒童與青少年在預防、診斷與治療上的限制。

2016年(衛福部民國105年死因統計資料),愛滋病已成為台灣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反觀新加坡,近五年來因為於性教育中強調性節制與性傳染病。使得新加坡青少年性傳染病降低50%,成效良好。性教育並不是性解放教育,不應該與性健康背道而馳。站在醫療的角度,要避免不要有性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延後青少年性行為發生的時間,甚至延後至婚姻關係中。兒童與青少年的性權應該建立於健康權的基礎上。

性的快感是一時的,染病、不孕、癌症、因生產將疾病傳染給未來子女,卻可能是好幾輩子的健康問題。期望性教育可以適齡的將節制的觀念、性傳染病的知識進行正確論述,讓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性傳染病的發生率可以下降,不要再有任何兒童與青少年因性病而死亡,平白的失去美好的人生。

新聞網址: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120/12445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