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青少年惹毛你了嗎?耶魯教授:別和他們講道理

瑪麗莎今年12歲,最近她變得情緒化且難以親近,總是躲在自己房裡,說她需要「隱私」,但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社群媒體上跟朋友聊天。她拒絕與家人相處,經常對爸媽善意的問話翻白眼或比中指。
這個場景感覺熟悉嗎?美國權威兒少心理學家、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卡茲汀(Alan Kazdin)告訴爸爸媽媽們別絕望。對於青少年的態度,有很多應對方式。但首先,家長需要對青少年的態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卡茲汀教授指出,大人面對態度不佳的青少年,常見有3種迷思:
迷思1 青少年故作叛逆
青少年幾乎無法控制自己的態度。他們不會躲在自己房裡思考如何激怒爸媽。事實上,他們自己也深受各種他們無法控制的生理及心理巨變所苦。
迷思2 跟青少年講理有助改善他們態度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跟青少年講理不會改變他們的態度。不只是青少年,跟成人講道理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態度或行為。我們仍然需要跟青少年講道理,但那是為了示範給他們看一個成熟的人如何處理事情,而不是為了說服他們。
迷思3 處罰會讓青少年學到教訓
當父母看到青少年惡劣的態度時,經常會有想處罰他們的衝動。但這樣做只能讓家長覺得出了一口氣,不會對青少年的行為造成任何影響。
卡滋汀也提出建議,若想要改善青少年的態度,真正有用的是採取以下4個做法:
做法1 善用青少年表現良好時機,鼓勵引導
青少年也有好聲好氣說話的時候,也許是在走向餐桌準備吃飯的時候,也許是日常在家閒晃的時候。在這些時候給青少年特別多的注意力,會鼓勵他們表現得更「文明」。
做法2 採用溫和的處罰方式
如果你覺得一定要處罰一下家裡的青少年,否則不足以平息你的怒氣,請盡量使用溫和的處罰方式。剝奪式處罰(禁看電視、禁足等)是對青少年最合理的方式。同時記住,其實,處罰並不會得到你想要的改變。
做法3 保留妥協空間
青少年經常抱怨他們沒有自由、父母控制太多。不要就這一點跟他們爭論,是沒有用的。想想家裡哪些規矩是可以妥協的,哪些事情可以讓青少年自己做決定。適度的放鬆可以讓青少年願意與你合作。
做法4 記住你的目的
也許你會說:「養家活口已經夠辛苦了,為什麼還得對家裡的青少年小心翼翼?」你說得沒錯,但我們的目的是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行為。如果你覺得這些策略讓你太委屈而不願採行,你可以拿回主控權。不過,卡茲汀教授提醒,這些建議來自於許多研究的結果,如果你也希望青少年能增加正向的行為和溝通模式,試著改變做法,可以慢慢看得出孩子的改變,親子關係和家中的氣氛,也會隨之改善。
新聞網址: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4277

沒有留言: